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二:人的起點 教案教學設(shè)計

    發(fā)布時間:2017-10-1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課 題:《人的起點》 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識記相關(guān)的名句,了解他們的思想觀點,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提高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境界。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感知孔孟的觀點,學習他們的修養(yǎng)境界

    教學難點: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提高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境界。

    教 法:朗讀、分析、質(zhì)疑、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通過第一專題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懂得了要仁愛天下,要勤奮好學,要不取不義之財?shù)。這些美好的品德擦亮了我們的眼睛,陶冶了我們的情操,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孔孟的思想,接受賢人們高尚情操的陶冶。

    2、板書課題:人的起點--人之生也直

    二、整體感知

    1、識記:皋陶( ) 攘( ) 忿戾( )

       直  知同智   達   枉   證   隱

         黨  鄉(xiāng)同向   肆   矜   廉

    2、初步感知:直是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為人正直,服從“禮”的規(guī)定,就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三、朗讀、質(zhì)疑、討論

    1、學生自瀆,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罔:不正直的人。

    (2)錯:同“措”,安放、安置。

    (3)鄉(xiāng):同“向”,剛才。

    (4)黨:上古居民以五百家為一黨,又稱鄉(xiāng)黨,引申為鄉(xiāng)里的意思。

    (5)直躬:坦率正直。

    (6)攘:竊、偷。

    (7)證:告發(fā),檢舉。

    (8)隱:掩藏。

    (9)或是之亡:或許連這也沒有了,亡,同“無”。

    (10)肆:肆意,不拘小節(jié)。

    (11)矜:操守矜持的人。

    (12)廉:行為方正峭厲。

    (13)忿戾:易怒好爭。

    3、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nèi)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2)孔子認為,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就能使邪者歸正。

    (3)孔子認為,一切都要服從“禮”的規(guī)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具有了“直”的品德。

    (4)孔子認為,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德的人。

    (5)孔子認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懲治人們的毛病。

    四、練習鞏固

    1、結(jié)合課文,說說你對孔子所說的“直”的理解。

    2、完成課后練習二,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五、積累與應用

    1、積累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名句識記

    六、教后感悟

    專題二:人的起點

    課 題:《人的起點》 主備人:楊奇

    教學目的: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識記相關(guān)的名句,了解他們的思想觀點,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提高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境界。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感知孔孟的觀點,學習他們的修養(yǎng)境界

    教學難點:通過對孔孟言行的學習,學習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提高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境界。

    教 法:朗讀、分析、質(zhì)疑、討論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導語: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人之生也直”這篇文章,請同學說說孔子提出的“直”指的是什么?師明確后學習下一篇課文。

    2、板書課題:人的起點--良知

    二、整體感知

    1、識記:顙( ) 瞽瞍( ) 鑠( ) 蓰( )

    2、初步感知:體會孟子性善論的觀點。

    三、朗讀、質(zhì)疑、討論

    1、學生自讀,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良能:本能。

    (2)信:誠,確實。

    (3)顙:額。

    (4)勢:外在的力量、形式。

    (5)其性亦猶是也:人性由善變?yōu)椴簧频淖兓蚕襁@樣。

    (6)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從人的稟賦資質(zhì)來說,是可以使它善的,這便是我所說的性善。

    (7)鑠:授、給。一說以火銷金為鑠,意為自外而內(nèi)。

    (8)弗思:沒有去思考,了解。

    (9)蓰:五倍。

    (10)無算:無法計算,無數(shù)。

    (11)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眾多。物,事。則,法則。秉,執(zhí)持。彝,常。懿德,美德。

    3、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nèi)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2)孟子認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為仁和義是通行天下的。

    (3)孟子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4)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們,放棄就會失掉它們。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

    2、總結(jié)文中特殊句式。

    3、說說你對孟子提出的“良知”的理解。

    4、思考:孔子說的“直”與孟子說的“良知”之間有關(guān)聯(lián)嗎?

    5、討論:孟子用什么手法駁斥了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理論?

    6、完成課后練習三,積累相關(guān)的通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文言知識積累。

    2、名句積累。

    (1)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3)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4)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六、教后感悟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二:人的起點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小學新起點教案

    3.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4.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5.論語十二章教案

    6.專題復習——仿寫教案

    7.小學環(huán)保專題教育教案

    8.論語十則優(yōu)秀教案

    9.動人的北平教案

    10.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