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燕歌行》賞析

    時間:2025-07-25 17:04:49 好文 我要投稿

    《燕歌行》賞析

    《燕歌行》賞析1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出自唐代詩人高適作品《燕歌行》。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全篇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zhàn)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zhàn)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zhàn)初敵人來勢兇猛,唐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末段四句,兩句寫戰(zhàn)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兩句詩人感慨,對戰(zhàn)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作品原文

      燕歌行(并序)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詞句注釋

      ⑴燕歌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曹丕、蕭繹、庾信所作,多為思婦懷念征夫之意。

     、茝埞褐笍埵孬暎_元二十三年因與契丹作戰(zhàn)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

     、菨h家:借指唐朝。煙塵:戰(zhàn)地的烽煙和飛塵,此指戰(zhàn)爭警報。開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與契、奚之間戰(zhàn)事不斷。漢將:指張守珪將領。

     、取胺浅Yn顏色”:破格賜予榮耀。

     、蓳湥╟huāng)金伐鼓:軍中鳴金擊鼓。摐金:敲鑼。榆關:山海關。逶迤:曲折行進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此借指東北沿海一帶。

     、饰荆何涔伲匐A次于將軍。羽書:羽檄,插有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瀚海:大沙漠。

      ⑺單于:秦漢時匈奴君主的稱號,此指敵酋。獵火:狩獵時所舉之火。狼山:陰山山脈西段,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當時戰(zhàn)場。

     、虘{陵:逼壓。憑信威力,侵凌別人。

      ⑼窮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隴頭吟》:“窮秋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巍吧懋敗倍洌阂粚懼鲙浭芑识鞫p敵;一寫戰(zhàn)士拼死苦戰(zhàn)也未能沖破敵人的包圍。

      ⑾鐵衣:借指將士。《木蘭辭》:“寒光照鐵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淚。劉孝威《獨不見》:“誰憐雙玉箸,流面復流襟!

     、谐悄希洪L安住宅區(qū)在城南,故云。沈佺期《獨不見》:“丹鳳城南秋夜長!彼E北:薊州、幽州一帶,今河北省北部地區(qū)。此泛指東北戰(zhàn)場。

      ⒀邊庭飄飖(yáo):一作“邊風飄飄”,指形勢動蕩、險惡。絕域:更遙遠的邊陲。"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⒁三時:早、午、晚。陣云:戰(zhàn)云。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刁斗:古代軍中煮飯用的銅鍋,可用來敲打巡邏。

      ⒂李將軍:指李廣。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稱為飛將軍。事見《史記·李將軍傳》。

      白話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創(chuàng)作背景

      《燕歌行》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fā)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chuàng),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與奚族作戰(zhàn)打了敗仗卻謊報軍情,作詩加以諷刺。

      自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十五年(727年),高適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梢娝麑|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笆孬曤[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作品鑒賞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吧懋敹饔龊爿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拌F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跋嗫窗兹醒娂,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保ā都母呤咕L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吧酱ㄊ挆l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边@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ぃń窈颖本翱h)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燕歌行》賞析2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譯文】

      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辭歸,天鵝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良人啊,我肝腸寸斷。

      思慮沖沖,懷念故鄉(xiāng)。君為何故,淹留他方。

      賤妾孤零零的空守閨房,憂愁的時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懷。不知不覺中珠淚下落,打濕了我的衣裳。

      拿過古琴,撥弄琴弦卻發(fā)出絲絲哀怨。短歌輕吟,似續(xù)還斷。

      那皎潔的月光啊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

      牽?椗∵h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么罪過,被天河阻擋。

      【賞析】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qū)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qū)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qū)。這里是漢...

      【歷史評價】

      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詩歌的開頭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 草木零落, 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后幾句以清冷的月色...

      【作者簡介】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燕歌行》賞析3

      燕歌行1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2思歸戀故鄉(xiāng),何為淹留3寄他方?

      賤妾煢煢4守空房,憂來思君不能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5,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一床一,星漢西流夜未央6。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7?

      1燕:北方邊地,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多半寫離別。

      2慊慊:空虛之感。

      3淹留:久留。上句是設想對方必然思歸,本句是因其不歸而生疑問。

      4煢煢(qióng):孤獨的樣子。

      5清商:樂名。清商音節(jié)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

      6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古人用觀察星象的方法測定時間,這詩所描寫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間,牛郎星、織女星在銀河兩旁,初秋傍晚時正見于天空,這時銀河應該西南指,現在說“星漢西流”,就是銀河轉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7河梁:河上的橋。傳說牛郎和織女隔著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相見,喜鵲為他們搭橋。

      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子和大雁都開始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家人讓我肝腸寸斷。層層思慮中懷念故鄉(xiāng)。你到底是為什么留在遠方不回來?我孤零零地守著空房子,不能停止對你的想念。不知不覺落下珠淚打濕了衣裳。

      拿起古琴撥一弄琴弦,發(fā)出絲絲哀怨。吟一首短歌,一會兒就要被悲傷打斷。皎潔的月光照著我的一床一,星河沉沉夜漫長。牛郎織女遠遠地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么罪過,要這樣被天河阻擋?

      【尋究之美】

      這首詩中有兩個反問句,其實都是在問家人為什么還不回來。一問再問,似乎要一探究竟。但其實她并不想知道為什么,只是想告訴他,自己是多么牽掛!懊髟吗ㄕ瘴乙淮惨,星漢西流夜未央!币驗橄雭硐肴ゲ荒苋胨鸵恢笨粗饷娴拿髟轮钡缴钜。人不寐,夜未央,思念之深讓人斷腸!

      【賞析】

      牛郎織女的故事再一次出現在古詩中,我們有了“經驗”,就知道這是一首情詩。有些景象已經約定俗成為一些感情的'代表,這是我們可以拿來直接用到文章中的。比如牛郎織女代表情一人和分離,長亭和楊柳代表友人送別,高山流水代表知音等。

      【啟示】

      看到曹丕的這首古詩,我們要知道,家人是非常牽掛在外的親人的。所以我們不論是在外地求學還是出門與朋友聚會,都要記得給家里人留一條信息,讓他們知道我們去了哪里,什么時候回來,這是家人之間愛的表現。

    《燕歌行》賞析4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chuàng),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何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注釋:

     、俦酒獙佟断嗪透柁o·平調曲》。燕是北方邊地,征戍不絕,所以《燕歌行》多半寫離別。 ②搖落:凋殘。 ③鵠:天鵝。 ④慊慊(qièqiè):空虛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設想對方必然思歸,本句是因其不歸而生疑問。 ⑤煢煢(qióngqióng):孤獨無依的樣子。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⑥援:執(zhí),持。清商:樂名。清商音節(jié)短促,所以下句說“短歌微吟不能長”。 ⑦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古人用觀察星象的方法測定時間,這詩所描寫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間,牛郎星、織女星在銀河兩旁,初秋傍晚時正見于天頂,這時銀河應該西南指,現在說“星漢西流”,就是銀河轉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⑧爾:指牽牛、織女。河梁:河上的橋。傳說牽牛和織女隔著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見,烏鵲為他們搭橋。作品譯文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辭歸,天鵝南飛。思念出外遠游的良人啊,我肝腸寸斷。思慮沖沖,懷念故鄉(xiāng)。君為何故,淹留他方。賤妾孤零零的空守閨房,憂愁的時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懷。不知不覺中珠淚下落,打濕了我的衣裳。拿過古琴,撥弄琴弦卻發(fā)出絲絲哀怨。短歌輕吟,似續(xù)還斷。那皎潔的月光啊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牽?椗∵h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么罪過,被天河阻擋。

      賞析: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qū)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qū)音樂特點的曲調。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qū)。這里是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因此歷年統(tǒng)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里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筑城、轉輸等各種搖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zhàn)爭,就發(fā)生在這古燕國的北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qū)戰(zhàn)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fā)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庇忠稑犯畯V題》說:“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边@樣來理解作品的內容是正確的!堆喔栊小凡灰姽呸o,這個曲調可能就創(chuàng)始于曹丕。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燕歌行》賞析5

      燕歌行二首·其二 三國 曹丕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云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仰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云間,飛鴿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燕歌行二首·其二》譯文

      分手之日容易,豈料相見之日如此難,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想念他以但憂思聚集,卻不敢說出口,為解相思之情,想托飄蕩之浮云寄去問訊的書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見蹤影。整日以淚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顏很快老去。百憂在心,誰能不獨自感嘆啊!日有淺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來聊自寬解一下,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夜深了,憂思煎熬難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頭看云間星繞月明,然而人卻沒有團圓。可憐晨霧中飛鴿發(fā)出陣陣鳴叫聲,留戀徘徊不能慰存。

      《燕歌行二首·其二》注釋

      會日:聚會的日期。

      郁陶:憂思聚集。

      耿耿:猶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燕歌行二首·其二》簡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燕歌行》賞析6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云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云間。

      飛鸧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注釋」

      (1)郁陶:憂思聚集。

      (2)耿耿:猶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3)飛鸧:即鸧鹒c。睿纾绋ィ睿,在中國常見的黑枕黃鸝。

      「翻譯」

      分手之日容易,豈料相見之日如此難,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憂思聚集,卻不敢說出口,為解相思之情,想托飄蕩之浮云寄去問訊的書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見蹤影。整日以淚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顏很快老去。百憂在心,誰能不獨自感嘆!唯有淺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來聊自寬解一下,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夜深了,憂思煎熬難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頭看云間星繞月明,然而人卻沒有團圓。可憐晨霧中飛鴿發(fā)出陣陣鳴叫聲,留戀徘徊不能慰存。

      「賞析」

      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曹丕《燕歌行·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燕歌行·其二》卻問津甚少,這兩篇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燕歌行》賞析7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云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形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仰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云間,飛鴿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分手之日容易,豈料相見之日如此難,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憂思聚集,卻不敢說出口,為解相思之情,想托飄蕩之浮云寄去問訊的書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見蹤影。整日以淚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顏很快老去。百憂在心,誰能不獨自感嘆。∥ㄓ袦\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來聊自寬解一下,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夜深了,憂思煎熬難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頭看云間星繞月明,然而人卻沒有團圓?蓱z晨霧中飛鴿發(fā)出陣陣鳴叫聲,留戀徘徊不能慰存。

      注釋

      會日:聚會的日期。

      郁陶:憂思聚集。

      耿耿:猶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賞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燕歌行》賞析8

      原文:

      別日何易會日難。

      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

      寄書浮云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形顏。

      誰能懷憂獨不嘆。

      耿耿伏枕不能眠。

      披衣出戶步東西。

      展詩清歌聊自寬。

      樂往哀來摧心肝。

      悲風清厲秋氣寒。

      羅帷徐動經秦軒。

      仰戴星月觀云間。

      飛鳥晨鳴。

      聲氣可憐。

      留連懷顧不自存。

      譯文

      分手之日容易,豈料相見之日如此難,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憂思聚集,卻不敢說出口,為解相思之情,想托飄蕩之浮云寄去問訊的書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見蹤影。整日以淚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顏很快老去。百憂在心,誰能不獨自感嘆。∥ㄓ袦\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來聊自寬解一下,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夜深了,憂思煎熬難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頭看云間星繞月明,然而人卻沒有團圓?蓱z晨霧中飛鴿發(fā)出陣陣鳴叫聲,留戀徘徊不能慰存。

      注釋

      會日:聚會的日期。

      郁陶:憂思聚集。

      耿耿:猶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賞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燕歌行》賞析9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韻一)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韻二)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韻三)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韻四)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韻五)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黃何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韻六)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韻七)

      【賞析】

      這首詩的作者高適,字達夫,渤?ど姡ń窈颖本翱h)人。少時家道貧寒,流浪在中原一帶。年過五十,才學做詩。進步很快,數年之間,便已成名。他曾在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書記,因而熟悉邊塞生活,寫了許多邊塞詩。肅宗時,官至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和杜甫有交情,杜甫有幾首詩為他而作。唐代詩人,官至節(jié)鎮(zhèn)的,只有高適一人。他的詩與岑參齊名,稱為“高岑”。

      《燕歌行》是高適的著名詩作,唐詩選本中差不多都選取的,近年來也有過許多注釋本。但是,這首詩文字雖易懂,解釋卻頗不容易,因為有三個問題,似乎一向沒有弄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這首詩所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什么?作者的自序說“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但在《河岳英靈集》和《文苑英華》中卻是“開元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張公出塞而還者”。這個張公,是張守珪。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官瓜州刺史、墨離軍使。開元二十一年,官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jié)度副大使。開元二十三年,以河北節(jié)度副大使兼御史大夫。根據這個政歷,開元二十六年稱“御史大夫張公”是對的,而開元十六年張守珪還沒有兼御史銜,稱“御史張公”是錯了。由此看來,原文似乎應當是“開元二十六年”。但《河岳英靈集》編成于天寶末年(公元七五六年),收錄的都是開元、天寶年間流傳眾口的著名詩篇!段脑酚⑷A》是北宋初年編集的,所根據的都是唐人寫本。這兩部書都較為可信,而它們同樣作“開元十六年”,似乎原本確實如此。因此,我以為,可能高適作此詩及詩序時,是在二十一年以后,二十六年以前,則稱“御史張公”也不錯,而“開元十六年”則是他追記的年份。

      無論是開元十六年或二十六年,這個年份只是那個曾經從張守珪出塞的幕客回來的年份;氐绞裁吹胤?詩序中沒有說明。我們知道這時期高適還流浪于梁宋之間(今開封地區(qū)),正在學做詩。這位幕客做了一首《燕歌行》,給高適看。于是高適“感征戍之事”,也和作了一首。這位幕客不知是誰,他的《燕歌行》內容也不詳,可能是敘述或歌頌張守珪的功績的。高適這首和作里,有沒有引用原作中的'事實?這些情況,我們現在都無法知道,因此就不容易正確地理解。

      第二個問題,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作者對于這些“征戍之事”的“感”,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肯定呢,還是否定?歌頌呢,還是諷刺?我看過一些箋釋,對于這個基本問題,似乎都沒有說明白。

      第三個問題,是這首詩的結構,到底是集中描寫一件事實呢,還是概括了許多“征戍之事”?這些地名,是記實呢,還是借用?所提到的人物,是一個人呢,還是許多人?如果是一個人,是特寫張守珪呢,還是另有別人?“漢將”是誰?“男兒”是誰?“身當恩遇”是誰?“死節(jié)”又是誰?這些辭句,都有些捉摸不定,因而箋釋者就意見紛紜。

      以上三個問題是有聯帶關系的,不能一個一個地分別解決。《舊唐書·張守珪傳》有一段記載,極可注意:開元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蕃死,河西洶懼,以守珪為瓜州刺史、墨離軍使,領馀眾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賊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顧失色,雖相率登陴,略無守御之意。守珪曰:“彼眾我寡,又創(chuàng)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賊疑城中有備,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縱兵擊敗之。于是修復廨宇,收合流亡,皆復舊業(yè)。

      這一段歷史,可以啟發(fā)我們兩件事:(一)開元十六年,有一個張守珪的幕客從瓜州回來。他曾作了一首《燕歌行》,敘述或歌頌張守珪這一次的軍功。高適讀了,印象很深。過了幾年,就采取這個題材,也作了一首。事情原是發(fā)生在瓜州,但高適作此詩時,張守珪已轉官為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河北節(jié)度副大使,因此他的詩序中稱“御史張公”,而詩中的地名都是在幽州國防線上了。(二)詩中最有關系的兩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倍鄶底⑨屨叨家詾橹S刺主將荒淫,耽于酒色,而不恤士兵的生命。但是從這兩句的上下文看來,分明不是作者對張守珪的諷刺。這個謎,向來沒有人解通,只有陳沆在《詩比興箋》中曾引用這一段史傳,認為這兩句與瓜州的“空城計”有關,但是,他又說:“然其時守珪尚未建節(jié),此詩作于開元二十六年建節(jié)之時,或追詠其事,或刺其末年富貴驕逸,不恤士卒之詞,均未可定!边@樣,他雖然注意到張守珪在瓜州以空城退敵這一史實,還是不敢確定這兩句詩是歌頌,還是諷刺。這是因為他沒有注意到詩序原本是“開元十六年”。

      開元十六年至二十三年是張守珪功名極盛時期,瓜州之勝,雖然是一時僥幸,但也可見其膽略。當時必然眾口喧傳,非但幕客以之入詩,而且歷史傳記里也寫了進去,可知高適作此詩,決不是有諷刺之意。

      《燕歌行》是樂府古題,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解釋這個曲調的內容是“言時序遷換,而行役不歸,佳人怨曠,無所訴也,”高適所感的“征戍之事”,這也是其中之一。既然用此題作詩,就應該符合這個曲調的內容要求。所以,“鐵衣遠戍”以下四句,就離開了張守珪故事,而表現《燕歌行》的本意了。

      開元、天寶年間,唐朝對突厥、回紇、吐蕃,連年有戰(zhàn)爭。對于這些戰(zhàn)爭,當時的詩人,一般是不反對的,因為是衛(wèi)國戰(zhàn)爭。對于參加這些戰(zhàn)爭的將士,又常常歌頌他們?yōu)槊褡逵⑿郏J為他們是為國死節(jié),不是為了貪功受賞。“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一句就表現了這個觀點。但對于戰(zhàn)爭本身,他們是反對的,或說憎厭的,因為“沙場征戰(zhàn)苦”,驅使無數人民去“暴骨無全軀”。因此,歸根結底,最好還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樣的將軍,駐守邊塞,以守備為本,既不讓敵人侵入,又不至于發(fā)生戰(zhàn)爭。

      現在,我們可以看清楚,高適這首詩的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于張守珪瓜州戰(zhàn)功而作,顯然就是那個幕客原作的題材內容,否則,為什么說是“和”呢?其后半篇十二句是表現了他對“征戍之事”的復雜的,或說矛盾的“感”,同時,也是為了符合題目!皻馊龝r作陣云”一聯是描寫邊塞上隨時都有戰(zhàn)爭!叭龝r”是春、夏、秋,見《左傳》。春、夏、秋是耕桑的季節(jié),古人作戰(zhàn)一定選擇冬季,可以不妨礙生產,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陣云”是某一種狀態(tài)的云,據說出現了這種云,就預兆著會發(fā)生戰(zhàn)爭,因為這種云是“殺氣蒸騰而成”,F在說春、夏,秋三時都有陣云,可知終年都有戰(zhàn)事。

      這首詩一共用了七個韻,每韻成為一首絕句。第二、四、七韻是平韻絕句,其馀都是仄韻絕句。每一首絕句都押三個韻腳。第四韻“大漠窮秋塞草腓”,這個“腓”字有許多本子都作“衰”字,肯定是錯的,因為“腓”字是韻。第六韻“邊庭飄颻那可度”,這個“度”字與下句的“有”、“斗”二字現在讀起來好象不押韻,但在唐代可能是押韻的,“度”應當讀如“豆”,如果不是古音,準是方言韻。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樂府詩,但從句法、韻法和平仄粘綴的角度看來,卻是七首絕句的綴合。(“君不見”的“君”字可以說是襯字。)每一首絕句表達一個完整的觀念,絕不與上下文聯系,這種結構是極少見的。

      從來評選唐詩的人,似乎都把這首詩評價得過高了。其實,主題思想的不一貫,句法結構的支離散漫,仍然都是缺點,在高適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首詩還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為他的代表作。高、岑雖然齊名,論七言古體的邊塞詩,畢竟高不如岑。

    《燕歌行》賞析10

      燕歌行 高適 唐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字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釋】:

      (1)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睆埞赣闹莨(jié)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一般以為本詩所諷刺的是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余部,先勝后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這種看法并不很準確。

      (2)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常借漢說唐。

      (3)煙塵:代指戰(zhàn)爭。

      (4)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5)摐:撞擊。

      (6)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

      (7)伐:敲擊。

      (8)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9)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里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10)碣石;山名。

      (11)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

      (12)羽書;緊急文書。

      (13)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guī)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14)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此處“瀚!、“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實指。

      (15)憑陵:仗勢侵凌。

      (16)雜風雨:喻敵騎進攻如狂風挾雨而至。

      (17)腓:指枯萎。

      (18)斗兵。鹤鲬(zhàn)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19)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20)玉箸:喻思婦的眼淚。

      (21)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

      (22)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23)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

      (24)陣云:戰(zhàn)場上象征殺氣的云。

      (25)死節(jié):指為國捐軀。節(jié),氣節(jié)。

      (26)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御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漢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漢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男子本來就看重橫刀騎馬天下行,天子賞識非常時赫赫英雄顯本色。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刀亂飛舞夾雜大雪落紛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有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著有勇有謀李將軍。

      【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fā)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chuàng),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wèi)將軍安祿山。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zhàn)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zhàn)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zhàn)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吧酱ㄊ挆l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zhàn)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戰(zhàn),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傍晚!吧懋敹饔龀]p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韻,一般四句一轉,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云,刁斗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末段四句,兩句寫戰(zhàn)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zhàn)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贝嗽姶_實可以作為代表。

    《燕歌行》賞析11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扌從]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解】: 1、元戎:主帥,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 2、:擊; 3、金:鉦,行軍樂器。 4、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5、胡騎句:意謂敵人來勢兇猛,像疾風暴雨。憑陵:侵凌。 6、身當兩句:意謂戰(zhàn)士們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顧敵人的兇猛而死戰(zhàn),但仍未能 解除重圍。 7、鐵衣:指遠征戰(zhàn)士。 8、玉筋句:指戰(zhàn)士們想象他們的妻子,必為思夫遠征而流淚;玉筋:舊喻婦女的眼 ??淚。 9、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這里泛指東北邊地。 10、刁斗:軍中打更用的銅器。

      【韻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 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 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 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 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 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 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 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 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 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評析】: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 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 質:“?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 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钡谌问 句,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死 節(jié)從來豈顧勛”,“相看白刃血紛紛!绷矸矫嬉矊懻鞣蛩紜D久別之苦,邊塞的荒 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導。

      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 有節(jié),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燕歌行》賞析12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x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解

      1、元戎:主帥,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

      2、?:擊;

      3、金:鉦,行軍樂器。

      4、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5、胡騎句:意謂敵人來勢兇猛,像疾風暴雨。憑陵:侵凌。

      6、身當兩句:意謂戰(zhàn)士們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顧敵人的兇猛而死戰(zhàn),但仍未能 ??解除重圍。

      7、鐵衣:指遠征戰(zhàn)士。

      8、玉筋句:指戰(zhàn)士們想象他們的妻子,必為思夫遠征而流淚;玉筋:舊喻婦女的眼 ??淚。

      9、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這里泛指東北邊地。

      10、刁斗:軍中打更用的銅器。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 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 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 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 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 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 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 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 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 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賞析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 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 質:“?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 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钡谌问 句,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死 節(jié)從來豈顧勛”,“相看白刃血紛紛!绷矸矫嬉矊懻鞣蛩紜D久別之苦,邊塞的荒 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導。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 有節(jié),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燕歌行》賞析13

      原文:

      燕歌行

      南北朝: 謝靈運

      孟冬初寒節(jié)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秋蟬噪柳燕辭楹,念君行役怨邊城。

      君何崎嶇久徂征,豈無膏沐感鸛鳴。

      對君不樂淚沾纓,辟窗開幌弄秦箏。

      調弦促柱多哀聲,遙夜明月鑒帷屏。

      誰知河漢淺且清,展轉思服悲明星。

      譯文:

      孟冬初寒節(jié)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初冬時節(jié),天氣變冷,涼風透過窗隙,吹入室內,一層寒霜,鋪在小院之中。

      秋蟬噪柳燕辭楹,念君行役怨邊城。

      秋蟬在柳樹上喧叫,飛回溫暖的南方,燕巢成空;想起夫君還在戍守邊城,心中哀怨。

      君何崎嶇久徂征,豈無膏沐感鸛鳴。

      總是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戍邊抗敵,沒有你在身邊,我對梳裝打扮也毫無熱情。

      對君不樂淚沾纓,辟窗開幌弄秦箏。

      日思夜想心中悲怨,淚水沾濕了衣襟;我打開窗戶,撩起帷幔,彈起秦箏,抒發(fā)滿腔的思念。

      調弦促柱多哀聲,遙夜明月鑒帷屏。

      琴聲悲切哀婉,夫君啊,你是否能聽見,漫漫長夜,只有照進屏風的月光與我作伴。

      誰知河漢淺且清,展轉思服悲明星。

      自己與丈夫難以見面,好比天上的牛郎和織女隔著一道銀河,翻來覆去睡不著,悲思不減到薄明。

      注釋:

      孟冬初寒節(jié)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有《燕歌行》!稑犯忸}》曰:“燕,地名。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北酒彩菍懪討涯畹窖嗟剡吶鄣恼煞虻。古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遼寧省一帶。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悲風:容易引起人悲傷情緒的寒風。閨:古代女子住的內室。

      秋蟬噪柳燕辭楹(yíng),念君行役怨邊城。

      噪柳:在柳樹上喧叫。辭楹:在屋柱上筑巢準備過冬。

      君何崎(qí)嶇(qū)久徂征,豈無膏沐感鸛(guàn)鳴。

      崎嶇:本指道路高低不平,此喻命運艱難不順。徂征:前往邊塞從軍。膏沐:油膏脂粉等古代女子美容品。鸛:鸛雀,一種水鳥。

      對君不樂淚沾纓(yīng),辟窗開幌(huǎng)弄秦(qín)箏(zhēng)。

      對君:疑是“思君”之誤。此詩擬之,故知是思君之誤。纓:彩帶。辟:開;希横♂,窗簾。弄:談?chuàng)。秦箏:一種形狀像瑟的弦樂器。

      調弦促柱多哀聲,遙夜明月鑒帷屏。

      促:旋緊。帷屏:帳幕和屏風。

      誰知河漢淺且清,展轉思服悲明星。

      河漢:銀河。此用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意,喻指夫妻不得團聚。明星:指啟明星,早晨出現于東方。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思婦懷人之情,開篇充滿濃厚的悲涼氣氛,以襯托主人公的不幸,繼而細致描寫怨婦心理,由思念遠戍丈夫,變而為對戰(zhàn)爭的怨嘆和對所處困境的痛心疾首,乃至徹夜難眠,通宵熬煎。此詩辭情哀婉動人,毫無造作之感。

      這首詩起首兩句寫初冬季節(jié),寒風四起,季節(jié)的更替引起思婦節(jié)序之感。將“悲”字予以“風”,無理而妙,將女子的.悲傷意緒直接托出,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

      “秋蟬”句是思婦所見之景。秋末冬初的蟬聲是凄清而稀疏的,可在思婦聽來卻是令人煩躁的,它使人已覺悲傷的心情更加煩悶。盂冬之際,作為候鳥的燕子已經離去,可是丈夫卻沒有回來,仍戍守在寒冷的邊城。心情由“悲”變成了“怨”。

      “君何崎嶇久徂征”句緊接上句“怨邊城”,寫思婦掛念丈夫,想像他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戍邊抗敵,生活艱苦!柏M無膏沐”句合用《詩經·衛(wèi)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和《詩經·豳風·東山》“鸛鳴于垤,婦嘆于室”詩句。這兩首詩都是寫女子懷念遠征的丈夫,與本詩詩旨相似。謝靈運熟諳風騷,詩歌善于取意或化用《詩經》和《離騷》詩句,古代詩論家曾經指出過這一點。

      “對君不樂淚沾纓”兩句,繼續(xù)敘寫思婦由思念丈夫而潸然淚下,為緩解悲緒她要借彈箏訴說內心的哀怨。心中愁怨,所彈之調亦黯然銷魂,借“箏”消愁愁更愁。

      “遙夜”句,思婦因心中悲切,放下秦箏,抬頭望見明月懸空。見月思人,哀婉難捺。此句對晏殊“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的詞句應有導引作用。

      “誰知河漢”句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的詩意。雖未言相見,而渴望相見的心情卻是何等強烈!拜氜D思服”句本自《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寫思婦思念戍邊之人,輾轉難眠。

      這首歌行帶有謝詩按時空敘述的特點,時序變化引起悲緒,然后描寫思念的一系列行動,娓娓道來。雖是代人言情,但辭情哀婉動人,毫無造作之感。

    《燕歌行》賞析14

      燕歌行·并序

      唐高適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釋

      元戎:主帥,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

      金:鉦,行軍樂器。

      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胡騎句:意謂敵人來勢兇猛,像疾風暴雨。憑陵:侵凌。

      身當兩句:意謂戰(zhàn)士們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顧敵人的兇猛而死戰(zhàn),但仍未能解除重圍。

      鐵衣:指遠征戰(zhàn)士。

      玉筋句:指戰(zhàn)士們想象他們的妻子,必為思夫遠征而流淚;玉筋:舊喻婦女的眼淚。

      薊北:唐薊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薊縣,這里泛指東北邊地。

      刁斗:軍中打更用的銅器。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賞析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钡谌问,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相看白刃血紛紛!绷矸矫嬉矊懻鞣蛩紜D久別之苦,邊塞的荒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導。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燕歌行》賞析15

      燕歌行并序高適全文帶拼音版

      yàn gē xíngbìng xù

      燕歌行并序

      gāo shì

      高適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ěi , hàn jiāng cí jiā pò cán zéi 。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nán ér běn zì zhòng héng xíng , tiān zǐ fēi cháng cì yán sè 。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chuāng jīn fá gǔ xià yú guān , jīng pèi wēi yǐ jié shí jiān 。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 , dā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g shān 。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qí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 。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g , měi rén zhàng xià yóu gē wǔ 。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dà mò qióng qiū sāi cǎo féi , gū chéng luò rì dǒu bīng xī 。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shēn dāng ēn yù héng qīng dí , lì jìn g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 。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 , yù zhù yīng tí bié lí hòu 。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shǎo fù chéng nán yù duàn cháng , zhēng rén jì běi kōng huí shǒu 。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biān tíng piāo yáo nà kě dù , jué yù cāng máng gēng hé yǒu 。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 。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xiāng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 , sǐ jié cóng lái qǐ gù xūn 。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jūn bù jiàn shā cháng zhēng zhàn kǔ , 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g jūn 。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并序高適全文翻譯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燕歌行并序高適全文賞析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 有節(jié),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燕歌行》賞析】相關文章:

    燕歌行原文及翻譯05-26

    燕歌行二首其二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燕歌行原文及翻譯匯編11篇05-26

    關于高適《燕歌行·并序》欣賞10-09

    長歌行的原文及賞析02-02

    長歌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長歌行》原文及翻譯賞析07-20

    怨歌行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

    怨歌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