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平城下》唐詩鑒賞

    時間:2024-10-23 06:08:43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平城下》唐詩鑒賞

      平城下

    《平城下》唐詩鑒賞

      李賀

      饑寒平城下,

      夜夜守明月。

      別劍無玉花,

      海風斷發(fā)。

      塞長連白空,

      遙見漢旗紅。

      青帳吹短笛,

      煙霧濕畫龍。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風吹枯蓬起,

      城中嘶瘦馬。

      借問筑城吏,

      “去關幾千里?”

      惟愁裹尸婦,

      不惜倒戈死!

      李賀詩鑒賞:

      李賀很少寫邊塞詩,但這首邊塞詩卻寫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詩人的作品。李賀曾經到過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到過雁門,到過平城等地。這些地方已經是邊塞地區(qū),詩人對這一帶的生活比較熟悉,有相當深刻的體驗,他能寫出這樣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邊塞詩曾經在盛唐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到了中唐,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依然比較豐富,如李益、盧綸等人的創(chuàng)作,但已經遠比不上盛唐時期。特別是由于國力開始衰敗,邊塞生活充滿了腐朽的成份,邊塞詩已經透出了悲涼之聲。李賀這首描寫邊塞生活的詩歌,已經不是一般的悲涼,而是充滿憤怨了!

      這首詩在最后兩句之前完全沒有怨恨的語言,似乎只是客觀的敘述。仔細地體會,我們會感受到,詩人在似乎不連貫的敘述中,完全是為了渲染一種凄涼孤寂的境地。忍饑挨餓守在平城,伴隨著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邊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樣的遙遠的明月!這是何等孤獨和凄清。離家時手中劍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現在已經是銹漬斑斑,已經是服役很久了!從海吹來的一陣一陣的風,吹斷了莖發(fā)。這樣的生活什么時候是終結呢?他向遠處望去,只見長城連著長城,毫無盡頭,一直伸向那灰白的天空;在遙遠遙遠的城頭上,看到一兩面紅紅的軍旗。這種景色更加強了荒涼落寞的感受了。青青軍營帳幕中,不時傳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調,如煙般的夜霧把旗上的畫龍也打濕了。這種種令人惆悵的景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現著,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士兵的內心,這就必然會造成一種心靈上的壓力,引起人們的精神崩潰。這一段的敘述,為下面的心理活動的發(fā)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鋪墊。

      又是一個晚上來臨,本來也應該是和前一個夜晚同樣。但這個夜晚卻引起了這位戍卒心靈的悸動。他登上城頭,向城下望去,只見一片朦朧模糊。塞風吹來,把城頭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來;在城中傳出了陣陣瘦馬悲哀的嘶鳴。他—— 這位不知戍守邊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抖了,一個又一個念頭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問筑城的官吏:這里距離函谷關有多少路程?為什么會有這個發(fā)·3826·《唐詩鑒賞大典》

      問?就是想回去,看看歸程到底有多遠;想回去,不讓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這些都和“去關幾千里”有關系。所以這個發(fā)問,正好把他內心的潛意識和盤托出,也正是他心靈震、悸動的表現。

      “惟愁裹尸歸,不惜倒戈死!”這兩句是說,只愁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而歸;與其這樣,我不惜倒戈作亂而死。倒戈作亂造反是為了求生,尚有一線生的希望;這樣無窮無盡地守邊,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這位守邊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頭。這是戍卒的內心獨白。長期在那樣孤寂愁苦的環(huán)境下生活,物質條件的艱難,精神生活的空虛枯竭,必然會產生對死的恐懼,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產生“倒戈”以求生的念頭就十分自然了。李賀對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較透徹,在詩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憤的心聲!

    【《平城下》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中國唐詩鑒賞-《賊平后送人北歸》06-30

    《沙丘城下寄杜甫》鑒賞05-26

    經典唐詩鑒賞09-30

    唐詩《詠柳》鑒賞08-16

    《漁翁》唐詩鑒賞11-01

    《黃河》唐詩鑒賞06-20

    《閨怨》唐詩鑒賞06-14

    唐詩譯文鑒賞08-31

    杜甫《佳人》唐詩鑒賞07-07

    《述懷》魏征唐詩鑒賞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