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

    時間:2024-10-01 20:33:49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

      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

      1、文學常識識記

      2、重點字詞句的理解

      3、課文的理解

      知識點梳理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作者是(東晉)朝的(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后人稱為(靖節(jié)先生)是我國(山水田園)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代表作品《飲酒》、《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閑情賦》等

      二、字詞句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

      作為 順著 的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鮮艷美麗 落花 多的樣子 對感到驚異 向前 走到的盡頭

      (2)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隱隱約約 好像 舍棄 只、僅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 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阡

      突然變得明亮的樣子 房屋 整齊的樣子 類

      陌 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 并怡然自

      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全、都 指老人、小孩

      樂

      (3)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 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

      竟、竟然 詳細地 通“邀”邀請 聽說

      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 妻子 邑人來此 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

      全、都 帶領 妻子兒女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于是、就

      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 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

      竟、竟然 不用說,更不用說 感嘆、惋惜

      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邀請 全、都 離開 告訴 不值得 對 說

      既出,得其船,便 扶 向 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

      已經(jīng) 順著 舊的、從前的 做標記 等到 到

      其往,尋向所 志,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高尚士也,聞之,欣然 規(guī)往

      尋找 標記 終于 高興地樣子 計劃

      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 津 者

      隨即、不久 于是 訪求、探索 津:渡口

      三、通假字

      1、 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四、古今異義詞

      1、 交通 古: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2、妻子 古:妻子兒女

      今:成年男子的配偶

      3、無論 古:不要說 ,(更)不要說

      今: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5、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好

      6、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地方

      五、一詞多義

      1、 舍:(1)便舍船:舍棄

      (2)屋舍然:屋舍

      2、尋:(1)尋向所至:尋找

      (2)尋病終:隨即、不久

      3、志:(1)尋向所志:標記

      (2)處處志之:做標記

      (3)燕雀安知鴻之志哉:志向、志趣

      4、為:(1)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

      (2)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5、屬:(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2)屬予作文以寄之:通“囑”囑托、囑咐

      (3)召令徒屬,徒屬皆曰:等、輩

      (4)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5)屬引凄異:連接

      6、若 (1)仿佛若有光:好像

      若聽茶聲然

      皆若空游無所依

      門庭若市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曾不妻弱子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你

      (4)若有作奸犯科:如果、假如

      7、乃:(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竟、竟然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于是、就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就是

      8、遂:(1)遂于外人間隔:于是、就

      (2)遂迷,不復得路:終于

      9、及:(1)及郡下,詣太守:等到

      及魯肅過潯陽

      及日中則如盤盂

      (2)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六、同義詞

      1、都(1)悉如外人

      (2)并怡然自樂

      (3)咸來問訊

      (4)皆出酒食

      2、沿、順著(1)緣溪行

      (2)便扶向路

      七、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對感到驚異

      2、復前行:向前

      八、重要句子

      1、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5、遂迷,不復得路

      九、課文理解

      1、文章結(jié)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45自然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尋桃花源未果的經(jīng)過

      2、整體把握

      全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描寫了從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到離開桃花源、然后再尋桃花源而不得的經(jīng)過,描寫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作者虛構了這么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但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種不能實現(xiàn)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反映

      十、理解性默寫

      1、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表現(xiàn)桃花源美好生活圖景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

      4、表現(xiàn)桃花源里村民熱情好客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的形成與經(jīng)過(桃花源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十一、課文理解

      1、 第2段文字描寫了美好的鄉(xiāng)間圖景,請從下列三個方面分別指出“美好”的含義 A: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

      B: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

      C:人們生活:(自由、快樂)

      2、 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答:1 生活 2 衣著 3 心情

      3、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答:①為源外的社會黑暗動蕩而嘆惋

      ②為源外人民一直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嘆惋

      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4、 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xiàn)?

      答: ①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紛擾;人人各盡其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诓荒軐崿F(xiàn),可見當時人民厭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與戰(zhàn)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對黑暗社會的棄和批判

      6、“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到底存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社會呢?說說理由.

      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7、陶淵明的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雖然這種理想只是他的一種空想,卻對現(xiàn)實生活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積極意義:寄托作者的社會、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壓迫反戰(zhàn)爭的美好愿望

      消極意義: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種不能實現(xiàn)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考點歸納04-14

    桃花源記考點歸納03-27

    《觀潮》知識點歸納03-25

    《勸學》知識點歸納03-19

    初二數(shù)學知識點歸納《木蘭詩》知識點歸納04-14

    《圓明園的毀滅》知識點歸納04-16

    知識點歸納《木蘭詩》02-26

    初中散文知識點的歸納06-13

    離騷文言知識點歸納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