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乓患裘罚涸~牌名。雙調(diào)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闋句句用葉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yīng)為其變體。每句并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diào)因此詞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禽p解:輕輕地提起。羅裳(cháng):猶羅裙。
、忍m舟:船的美稱!妒霎愑洝肪硐轮^:“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gòu)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币徽f“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慑\書:書信的美稱!稌x書·竇滔妻蘇氏傳》云:“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竇滔,可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边@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⑹雁字:雁群飛行時,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稱“雁字”。相傳雁能傳書。
、孙h零:凋謝,凋零。
、涕e愁:無端無謂的憂愁。
、蜔o計:沒有辦法。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一: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N《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瑯旨恰匪擔(dān)骸耙裝步嵫(婚)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xiàn)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席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凹t藕”,即粉紅荷花!坝耵 ,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蕭疏秋意的時節(jié),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席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zhì)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贊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拜p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她的神態(tài)、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xiàn)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回應(yīng)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jié)。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云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把阕只貢r,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xiàn)的外在表現(xiàn)。 作者借助于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后,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霸聺M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chǎn)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yuǎn)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xì)玩味,就不難發(fā)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fù)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xiàn)。當(dāng)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yīng),相互愛慕,溫存?zhèn)渲,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gòu)思體現(xiàn)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nèi)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安畔隆、“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zhuǎn)向內(nèi)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tài),把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里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diào)清新,風(fēng)格細(xì)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xiàn)了她的心情,顯示著她的形象特征。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賞析 二: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yuǎn)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fēng)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dāng)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賞析三:
1.主題及內(nèi)容介紹
這是一首閨怨詞,也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該詞通過描寫詞人與丈夫離別后的秋日景象和獨處時光,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孤獨寂寞之情,展現(xiàn)了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
2.寫作手法
借景抒情:詞中通過“紅藕香殘”“玉簟秋”“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等景色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襯托出詞人的孤獨閑愁以及對丈夫的相思之情。如“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凋零、竹席生涼,不僅點明了秋季,更烘托出詞人內(nèi)心的凄涼之感。
情景交融:上闋借“紅藕香殘”“玉簟秋涼”等秋景,既點明時令,又渲染孤寂氛圍,將自然之秋與內(nèi)心之愁相融合;下闋以“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自然景象,暗喻人生聚散無常,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直抒胸臆:下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夫妻雙方因離別產(chǎn)生的共鳴之愁,突破個人愁緒局限,體現(xiàn)感情的平等深沉;“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則直白展現(xiàn)相思的纏綿難遣,將抽象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情緒流動。
3.分段賞析
上闋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短短七字,便將荷花凋零、竹席沁涼的秋日景象娓娓道來,盡顯空靈悠遠(yuǎn)之韻。此句意義深遠(yuǎn),既點明蕭索秋時,又渲染出清冷氛圍,為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緒作了極佳的襯托!拜p解羅裳,獨上蘭舟”,記錄了詞人白天的活動,她褪去華麗衣裙,身著便裝,獨自駕舟出游。那輕柔的動作,仿佛藏著少女的羞澀與謹(jǐn)慎。曾幾何時,她或許與丈夫一同泛舟,共享美好時光,如今卻只剩她一人搖槳,丈夫遲遲未歸,往日的恩愛與如今的形單影只形成鮮明對比,怎能不讓她愁緒萬千。“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直白地吐露了詞人對丈夫的深切掛念,盼信的急切心情,恰似“家書抵萬金”般強烈。“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將她思念丈夫的迫切心緒,化作一幅生動的畫面——她望著歸雁,滿心期待書信,直至月光灑滿西樓。詞人借用鴻雁傳書的古老傳說,描繪出一幅月光滿樓的唯美夜景,然而,在這美好的表象之下,是她飽含相思的淚水。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隨水自在漂流,看似只是自然景象的描寫,實則暗含著李清照對自己紅顏漸逝的感慨,更飽含著她對丈夫不能與自己共度青春歲月的惋惜與傷懷。“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詞人從自身的相思之情,聯(lián)想到丈夫的心境,這份跨越距離的心有靈犀,正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卻無法相見的無奈體現(xiàn)。而“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將相思的纏綿悱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縈繞心頭的愁緒,剛從眉間消散,卻又瞬間涌上心間,“才下”與“卻上”的巧妙轉(zhuǎn)折,細(xì)膩地描繪出詞人情緒的快速轉(zhuǎn)變,打破了表面的平靜,將她獨守空閨的孤獨寂寞,以及那無盡的相思愁苦,生動且真實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來令人動容。
4.作品點評
這首詞筆調(diào)清新,風(fēng)格細(xì)膩,將自然景物與內(nèi)心情感自然融合。詞人通過細(xì)膩的觀察和含蓄的表達,使景物帶有情感色彩,既描繪了外在的景致,又含蓄地流露出心境。全詞情景交融,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dāng)作于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yù)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不得好死”那樣,其應(yīng)驗之靈之準(zhǔn),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yīng)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不濟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jié)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zhǔn)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章丘區(qū)西北)人。金兵入據(jù)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詩、文、書、畫皆擅,尤精于詞,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其詞被稱為“易安體”。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生活、自然風(fēng)光和相思離別,風(fēng)格活潑清新、婉轉(zhuǎn)。后期詞風(fēng)轉(zhuǎn)為傷時懷鄉(xiāng)、凄涼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將內(nèi)心活動形象化,語言優(yōu)美精巧卻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詩存世不多,但題材比詞更廣,詠歷史,談世事,論文藝等。代表作品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聲慢尋尋覓覓》《詠史》《夏日絕句》等。后人輯有《漱玉詞》。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清照一剪梅的賞析09-18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09-06
李清照的《一剪梅》賞析07-31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11-24
《一剪梅》李清照賞析08-13
李清照《一剪梅》的賞析09-18
一剪梅 李清照 賞析08-25
賞析《一剪梅》李清照10-09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10-11
一剪梅李清照賞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