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孫微矣!
【注釋】
(1)五世:指魯國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魯國伸孫、叔孫、季孫都出于魯桓公,所以叫三桓。
【譯文】
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quán)已經(jīng)有五代了,政權(quán)落在大夫之手已經(jīng)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評析】
三桓掌握了國家政權(quán),這是春秋末期的一種政治變革,對此,孔子表示不滿。本章里孔子對當(dāng)時社會政治形勢提出了自己的認(rèn)識和態(tài)度?鬃拥挠^點是,社會政治變革就是“天下無道”,這還是基于他的“禮治”的思想,希望變?yōu)椤疤煜掠械馈钡恼尉置妗?nbsp;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1),友多聞,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損矣。”
【注釋】
(1)諒:誠信。
(2)便辟:慣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
(4)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1),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2),樂佚(3)游,樂晏樂(4),損矣!
【注釋】
(1)節(jié)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jié)制人。
(2)驕樂:驕縱不知節(jié)制的樂。
(3)佚:同“逸”。
(4)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
【注釋】
(1)愆:音qi。,過失。
(2)瞽:音gǔ,盲人。
【譯文】
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jīng)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mào)然說話;這是瞎子!
【評析】
以上這幾章,主要講的是社會交往過程中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問題。交朋友要結(jié)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jié)交那些逢迎諂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好處,與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評析】
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
【原文】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jīng)過學(xué)習(xí)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xué)習(xí)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xué)習(xí)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評析】
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rèn)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他說自己是經(jīng)過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xué),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xué)習(xí)。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講的這個道理。至于遇到困難還不去學(xué)習(xí),就不足為訓(xùn)了。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jǐn)慎嚴(yán)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yīng)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zhǔn)則。”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xué)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rèn)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各種規(guī)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學(xué)說的組成部分。
【原文】
1611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dān)心達(dá)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評析】
【原文】
1612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譯文】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xiàn)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
1613 陳亢(1)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2)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粚W(xué)禮,無以立!幫硕鴮W(xué)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B勗,聞禮,又聞君子之遠(yuǎn)(3)其子也!
【注釋】
(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2)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xué)生所講的內(nèi)容。
(3)遠(yuǎn):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xué)《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xué)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xué)《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xué)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xué)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一厝ゾ蛯W(xué)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标惪夯厝ジ吲d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guān)于《詩》的道理,聽了關(guān)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評析】
這套稱號是周禮的內(nèi)容之一。這是為了維護等級名分制度,以達(dá)到“名正言順”的目的。
[《論語》全譯(之二十七)(備課資料)]相關(guān)文章:
4.論語交友名言
5.論語選讀教案
7.集體備課教案
10.《論語》讀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