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xiàn)在總結出,我下決心做的事情,總是喜歡一個人悶頭做,應該說這是一種益多害少的品質。
老天爺有眼,中考我以比分數(shù)線多一分的成績考上了縣中。
考上縣中實際上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我們鎮(zhèn)那年考上八個(我當然排第八了)。我自己當時也很知道珍惜這個機會,沒入校就下了非常大的決心:我一定要刻苦學習,再也不貪玩,一定要考一個重點大學。
高一高二的經(jīng)歷使我明白:并不是只要我努力奮斗,便能獲得成功的。我差不多是班里最用功的學生,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我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晚上學生宿舍熄燈后,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看書;但令我懊惱不已的是,我的成績始終在后面徘徊,始終上不去。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在老師、同學和父母面前,真的抬不起頭。每次開學看期末考試的成績,我總要等到別人去吃飯的時候,自己才敢偷偷地湊上去看一下自己的名次。每次心情都特別沉重,因為那名次,意味著什么也考不上,我記得高二下學期第一次回家,爸媽知道我的成績后,竟然都是滿面愁容,一個晚上不說話。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不睬我,他們是在為我發(fā)愁。第二天早上,我一聲不響地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給爸媽留下了一張紙條:“爸、媽,兒子能行的。”然后就登上了返城的汽車。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我玩命地學習;可是,高二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還是排了個班里的第四十六名。
人在經(jīng)過多次努力之后仍然遭到失敗,是很難保持信心的,我也不例外。暑假里我知道自己的名次后,我覺得自己都快崩潰了!我從來沒那么失望過,開學就是畢業(yè)班了,我該怎么辦?我還能行嗎?
我在精神空虛的時候,喜歡讀小說(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在自己情緒不好時讀的)。這一次,我讀了一本人物傳記——《毛澤東傳》,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他的名字我記不清了,但我永遠感謝他,因為就是他的這本書,喚起了我的民族使命感,使我有了巨大的前進動力。那本書寫得很客觀,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毛澤東。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位偉人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其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我開始反省自己。從小,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就喊樹立遠大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墒,藏在我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考個好大學?!考個好專業(yè)?!將來找個好工作?!穿名牌衣服?!有自己的車?!有別墅?!這些都是同學們經(jīng)常談論的,這些都是大人們不斷灌輸給我們的,可這些,就是我的理想、我的奮斗目標嗎?不,這不會這樣活著,我要改變這一切,我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活,我要讓五星紅旗在世界經(jīng)濟領域冉冉升起,到那時,我和我的國人,站在經(jīng)濟奧林匹克的領獎臺上,疑望國旗,滿眼熱淚……
我知道我的這些想法,在任何人眼里都是狂妄的,但寧可狂妄,我寧愿為這狂妄的想法而活,而奮斗終生……
接下來我應該感謝的是那場大病,我食物中毒了,惡心、嘔吐、腹瀉,甚至昏迷不省人事。住了五天院,我出院了。當天下午我去我家附近的中學操場散步,我覺得身體虛弱極了。幾個初中生在打籃球,我湊上去扔了幾個球。上了一個三步籃,跳起上籃后我差點跌坐在地,兩眼發(fā)花,兩腿發(fā)軟。我第一次體會到身體這樣虛弱的感覺。“明天就好了!”我不住地在心里安慰自己。忽然,一個令我非常不安的念頭閃入我的腦海:如果有一天,我像今天一樣虛弱,然而我的大腦只能告訴自己:“明天可能會更糟。”那樣是怎樣的感覺呀?而那種感覺,卻是一個人到了老年都無法回避的。假使一個耄耄老人,或是一個病重之人,他恐怕對打球的中學生、走路如風的青年人都會羨慕不已,他甚至看到別人耳不聾眼不花、說話流暢都會羨慕不已。我開始真正體會到了人生苦短、生命寶貴。我覺得心情既緊迫又平靜。
兩年不順的學業(yè),一本好書,一場大病,使我樹立了高遠而平靜的人生觀。這一切心理上的感受,不過發(fā)生在二十幾天內(nèi),而這之后,我感覺到自己真正成熟了,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這道理,不是人從書上背來的,也不是哪個人教給我的,而是我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悟出來的。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心中充滿動力,而又不急不躁,那種感覺真好!
有了強大的動力、美好的愿望,平靜的心態(tài),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距離成功還太遠太遠,畢竟我一直在失敗,而失敗的原因并不是不努力。
我該制定一份現(xiàn)實的計劃了。首先是環(huán)境。我還是老習慣,喜歡一個人悶頭作事情;于是我在縣城的北郊租了一間房子,很破,我和我媽收拾了一天,才使它看上去像人住的地方。甚至在房間都收拾好了之后,全家人還在勸我不要搬過去一個人住;但是,我一向“不撞南墻不回頭。”開學后,班主任和管宿舍的張老師也竭力阻止我從學校宿舍搬出去一個人住,他們說,從以往的先例來看,高三搬出去的同學,沒幾個能取得進步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退步。后來的事實證明,出去住,對我來說是正確的,我需要那種環(huán)境。
1996年8月3日,我第一天住進我的小屋,我沒有急著學習功課,而是給自己十天時間挖根源,找對策,制定全年的學習計劃。
我的小屋本是菜農(nóng)管菜的房子,所以周圍都是菜地。其后有一條小河,小河那邊是一片樹枝,樹枝邊是草地。那十天,我每天搬上一個大紅箱(我的書桌),帶上一只小板凳,到樹枝中規(guī)劃我的藍圖。
首先,我錯在哪?我得弄清楚,我踱步在河邊,想……
終于,我理出了思路。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我看上去很用功,但心情浮躁,效率很低,學東西一知半解。我一定得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實現(xiàn)大的突破。
其次,我不注意“溫故而知新”,以致經(jīng)常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丟一棒”。做習題計劃性差,而且不注意復習已做過的題型。
還有一點非常要命,我總是不太重視考試。我平時喜歡摳根問底,喜歡做難題,卻并不重視每一次考試,包括期末考試,我總是在成績出來之后才知懊惱,而之前從不做針對性的復習。
根據(jù)自己的總結,我出籠了一套高三的復習方案。
我的高三
揣著一籃子計劃,我邁入高三。
我本是一個性格開朗、很愛說笑的人,而步入高三,我整個兒變了一個人(后來我同學都說我那時有一個沒過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