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古詩《蜀道難》學案

    時間:2025-02-07 16:44:49 嘉璇 蜀道難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詩《蜀道難》學案模板(精選16篇)

      導語:《蜀道難》必修 3 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 , 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對于《蜀道難》的教學,以下的精彩內(nèi)容就是小編提供的《蜀道難》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古詩《蜀道難》學案模板(精選16篇)

      古詩《蜀道難》學案 1

      【文本解讀】

      《蜀道難》是雜言古體詩,格律不拘,形式靈活。這首詩想象奇特,筆意縱橫,境界闊大,集中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創(chuàng)作特點。誦讀時,一方面要感受雜言古體詩的參差錯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筆下蜀道的雄奇險峻,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探究詩歌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李白)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一、知人論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平生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

      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

      2.相關背景

      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此詩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詩中,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告誡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里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fā)生戰(zhàn)亂。后來的“安史之亂”足見詩人政治預見的.正確。

      3.解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舊題。蜀道,蜀地的道路。難nán,艱難。﹙進入﹚蜀地的道路艱難(難行)。

      4.了解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主要是指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們的體式而寫的詩歌。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表現(xiàn)在詩題上,有歌、行、引、吟等體裁。《蜀道難》就是一首典型的古體詩。

      二、初讀感悟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鳧(fú)棧(zhàn)猱(náo)

      捫參(ménshēn)崢嶸(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釋下列詞語

     、俸危憾嗝。

     、诋敚簩χ,向著。

      ③盤盤:曲折回旋的樣子。

      ④捫:用手摸。

      ⑤膺:胸。

     、拮和,空。

     、叩姡褐宦犚。

      ⑧喧豗:喧鬧聲,這里指急流和瀑布發(fā)出的巨大響聲。

      ⑨砯崖:水撞石之聲。

     、夂鸀椋簽槭裁础

      9322;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9323;咨嗟:嘆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脈絡

      明確第一段:先總寫蜀道之難,然后寫蜀道的歷史、地貌、來由,最后寫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險。

      第三段:蜀中戰(zhàn)禍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思考3】詩人是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之難(雄奇險峻)的?

      明確①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趥(cè)面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勰懮袂、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葸\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

      【思考4】詩中多次出現(xiàn)“西”字,如“西當太白有鳥道”“問君西游何時還”“側(cè)身西望長咨嗟”,這表明詩人的立足點在秦。這與“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是否沖突?

      明確不沖突!班禒栠h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游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而是慨嘆,它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現(xiàn),所在位置和具體內(nèi)容都有變化,體會這三句話的具體作用。

      明確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diào)。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再次強調(diào)蜀道之難行,把詩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思考6】“蜀道難”本來是一個難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卻描繪得非常動人。那么,你認為李白是如何把這一難述感受描繪得如此生動的呢?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示例)(1)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詩中描寫的事物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

      (2)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

      (3)詩歌句式靈活,形式多變。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xiàn)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思考7】你認為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觀點一:此詩即事成篇,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表達對友人的擔憂和關心。

      觀點二:表面寫蜀道的艱難,實則寫仕途坎坷,表達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

      觀點三:寫蜀道艱難,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

      【思考8】對比與思考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早上五盤嶺①

      岑參

      平旦驅(qū)駟馬,曠然出五盤②。

      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

      蒼翠煙景曙,森沉云樹寒。

      松疏露孤驛,花密藏回灘。

      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

     。ㄗⅲ偬拼诖髿v元年(766)春,岑參作為僚屬隨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途徑五盤嶺時作。五盤嶺:秦蜀交界處峻嶺、其山道曲折盤旋,故名。②出五盤:攀越五盤山道登上山巔。

      問題: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①詩人入蜀是為報知己,為平蜀亂,雖然途中山巒重疊、險灘暗藏,但不覺艱險。②詩人登上山頂后,心曠神怡,因此所觀之景雖奇險但他感覺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詩襲用樂府舊題,借助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后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五、拓展閱讀

      李白與宇宙處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說李白心里裝著整個宇宙,并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與人生。他仿佛有一種神秘的感覺,覺得自己不是世間的凡人,這種感覺又因賀知章對他的稱呼(謫仙人)而強化了,這種氣魄和感覺,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詩里從未有過的,當屈原以其《九歌》對諸神頂禮膜拜的時候,他不過是匍匐于地上的一個微小的生靈。當曹操“東臨碣石”,歌詠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時,他不過是宇宙的禮贊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詩著稱的“二謝”,他們筆下就只有山容水態(tài)而已。隋唐以來出現(xiàn)了王維、孟浩然這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但他們的境界不過是清遠靜謐。只有李白才開拓出一種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他往往是從大處把握對象,得其神氣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處鳥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觀,得到大氣象,其詩:“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本驼谜f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視角。又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薄疤扉T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些詩句都是因宏觀的視角而形成宏偉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與李白比較,李白的這個特點就更顯然了。杜甫以體貼入微筆觸細膩而見長,他能刻畫別人看不到的景物內(nèi)層的漣漪,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細微波動。孟浩然的特點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筆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他的詩如一杯清茶、一縷清煙、一片月光、一絲云影。對他們我不想有所軒輊,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則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處理人事的態(tài)度往往是極其灑脫的,對其所愛的人他有火一般熱烈的感情,也許因為這火太旺了反而難以持久;更可能是因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種種關系看得無關緊要了。家庭、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詩里幾乎沒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誼,他寫過許多熱情洋溢的贈友詩,其中有的詩句足以永遠暖人心房,諸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钡脑娂锖苌儆袃墒滓陨贤浺蝗说摹6鸥τ惺皇自娰浰驊涯钏,但他只有一首調(diào)侃詩給杜甫。他比杜甫年長十一歲,杜甫近乎他的后輩,這也許有點關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灑脫的氣質(zhì)。對于一個自視可與宇宙等量的人,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與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為某種現(xiàn)實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種外界的壓力而改變自己。李白既然可與宇宙等量,當然也就可與帝王齊觀,而視權貴如草芥了。李白雖欲躋身于廟堂,但并不肯為此而折腰。他雖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鳴得意,也曾偶爾寫過幾首干謁之作,但總的看來他是堅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態(tài)度。李白目無權貴,但對蒼生百姓卻是親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媼家》,“……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睂ξ逅缮较逻@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謙遜、何等體貼。而這與笑傲王侯的那個人正是同一個李白!李白的偉大與可愛于此可見,這首詩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實是極其宏偉的。倘若沒有一個寬廣的胸襟,怎能寫出這樣的詩歌?這首詩從另一方面展現(xiàn)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選自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有刪節(jié))

      六、素材積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牽愁萬里長。

      2.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3.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4.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5.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8.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

      9.綿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10.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11.吾觀自古賢達人,成功不退皆殞身。

      七、作業(yè)

      完成配套練習。

      古詩《蜀道難》學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

      2.了解七言詩、樂府詩、歌行題等文體常識。

      3.領會詩歌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手法,提高詩歌欣賞能力。

      4.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背誦全詩。

      5.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意境、風格、章法、氣象和基調(diào)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對詩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討、評析。

      【教學方法】

      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詩歌大家酒會想到唐詩,說到唐詩大家就會想到李白。請大家跟我一起回憶背誦高二學過的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通篇記述夢境中的山水。作者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馬。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夢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tài),上窮碧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暢游。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蜀道上的奇麗險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簡介蜀道,圖片、音樂欣賞

      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jīng)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形容。

      棧道為無路可通之處,人工鑿壁插以木枋,上鋪木板而成的古代懸空通道。遠望仿佛懸空小閣,故稱棧閣。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險絕艱難與古人堅韌頑強的毅力。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里山脈東西橫亙百余公里,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素有“劍門天下雄”之說。

      三、聽錄音朗讀

      聽其聲、悟其情

      四、詩題解說: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而作。詩歌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詩的意圖很可能是嚴防野心家發(fā)難。

      五、字詞

      噫吁嚱y(tǒng)īxūxī,魚鳧fú,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ménshēn

      撫膺yīng,巉chán,巖號háo,古木飛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崢嶸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賞析課文

      (一)誦讀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4.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5.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ǘ┲赋鲎值囊饬x。

      1.尚

     、冱S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谏匈t使能崇尚,尊重

     、圳w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2.危

     、傥:醺咴崭

     、谖H缋勐盐kU

     、壅笪W,端正

     、苌衔蒡T危屋脊

      3.去

      ①連峰去天不盈尺距,距離

      ②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鄢龤埲シx除掉,去掉

     、苡懈胰チ录緣哦砷哉,死不赦前往,到…去

     。ㄈ┲赋霎嬀字的意義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為…發(fā)愁,為動用法

      2.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凋謝,使動用法

      3.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使…滾動,使動用法

      4.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向西,名作狀

      5.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

      6.西當太白有鳥道面對

      7.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8.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回轉(zhuǎn);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10.青泥何盤盤多么

      1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1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13.連峰去天不盈尺離滿

      14.枯松倒掛倚絕壁靠

      15.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16.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擬聲詞用如動詞,沖擊

      17.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

      18.所守或匪親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20.錦城雖云樂雖然

      21.側(cè)身西望長咨嗟深深

     。ㄋ模┱w把握

      1.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一開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diào)。詩歌主要在詠嘆什么?請找出詩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三次,含義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嘆蜀道高而難行——去之難

      二嘆蜀道險而可畏——境之凄清險惡

      三嘆蜀道戰(zhàn)禍之烈(防)——居之難

      以夸張的'語調(diào)點出主題,奠定雄放的基調(diào);內(nèi)容層層深入,有一唱三嘆之效

     。ㄎ澹┰姼杞庾x: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風格

      1.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來歷——長期閉塞、重山疊嶺、五丁開山——歷史悠久

      表現(xiàn)人與自然間的斗爭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1)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2)開辟蜀道的艱難

      2.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1)點面結合!吧嫌小彼木涫恰懊妗保词竦赖恼w形象;“青泥…”四句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是細節(jié)描寫。

     。2)想象和夸張!包S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以虛襯實,夸張地寫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龍回日”“捫參歷井”是詩人的想象,說蜀道的高危難行。

      3.詩人給這個蜀道“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讀第2段)

     。1)“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渲染了悲涼凄清的氣氛,寫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連峰去日不盈尺……萬壑雷“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詩人用夸張的手法,由靜而動,寫蜀道山水險惡,讓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4.詩歌最后一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1)極言劍閣易守難攻的險要形勢。

     。2)殺人如麻的殘酷現(xiàn)象。

      (3)勸友人早還家。

      意圖:要嚴防野心家據(jù)此造反(發(fā)難),搞地方割據(jù)。

      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xiàn)實的內(nèi)涵、深厚的意蘊。

     。┤姷慕Y構總結

      七、詩歌小結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兩處用典: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三種主要情感: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②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③表達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_辟之難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仍街y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夸張渲染:“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簿又y

      八、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⑴詩歌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坪喴u析一下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

      參考答案:

     。1)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戍邊戰(zhàn)士的贊揚和戰(zhàn)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2)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儆铆h(huán)境的荒涼來反襯戰(zhàn)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谟脩(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來反襯戰(zhàn)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古詩《蜀道難》學案 3

      【教材內(nèi)容】

      唐詩是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領風騷,繼承了中國詩歌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兩大傳統(tǒng),在學生充分的學習解讀這兩首詩之后,再次讓學生走進這兩首詩,利用本節(jié)課的比較閱讀,更加深入的從四個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飄逸的風格和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的不同,并通過寫作交流呈現(xiàn)自己的理解。

      【教學目標】

      品味涵詠詩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唐代是一個詩人輩出的時代,其中出現(xiàn)了兩位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學生齊聲回答)李白、杜甫。韓愈在他的詩中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給予他們的詩歌以的高度贊揚,今天我們再次走進他們的詩歌,感受他們不同的風格,不一樣的情懷。

     。ㄟ^渡語:首先我們看一下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大家齊讀一下)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涵詠詩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二、合作探究涵詠詩歌就需要朗讀,古人云“三分詩靠七分讀”,包含情感的吟誦,可以加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然我們再次聆聽關于《蜀道難》和《蜀相》的朗誦

      1、誦讀品韻味(設置朗讀情境)找四名同學分別跟著音樂來朗誦這兩首詩。朗讀結束之后同學們談出聽后的感覺總結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風格。

      老師板書:豪放飄逸沉郁頓挫老師提問:那么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區(qū)別他們的這種不同風格呢?學生思考回答出四個方面。

      老師板書: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師布置任務:下面我們就分成四個分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討論。一組分析意象,二組分析手法,三組分析情感,四組分析意境。相互討論完成下面的表格

      2、細讀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詩歌風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學生充分的討論之后,交流討論結果。

      1、一組同學聯(lián)系詩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筆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體積巨大,而杜甫的詩句寫了平常細微的事物。老師總結“象由心生”,意象解讀對理解詩歌很重要。

      2、二組同學聯(lián)系詩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運用大膽地夸張和想象來表達他的情感,而杜甫卻借樂景寫哀情,借古傷今含蓄、迂回的傳情達意。老師做出評價。

      3、三組同學聯(lián)系詩句,分析出李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贊美,熱愛,對國事的擔憂而杜甫則是仰慕、傷感和壯志難酬。老師做出評價“詩者,吟詠性情也”。

      4、四組同學分析出李白詩歌的意境雄奇壯觀,大氣磅礴,而杜甫詩歌的意境卻是幽靜、寂寞和陰冷的。老師做出評價“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意境需心領神會。

      老師總結: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們更加明確了李白和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老師提問:你們能再回憶幾首李杜的詩歌來展現(xiàn)他們這種不同的風格嗎?學生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三、回顧所學,加深對李杜詩歌不同風格的理解學生回顧背誦李白、杜甫的詩歌并分析,老師指導學生依據(jù)風格去朗誦。用聲音去傳達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ù蠹s七八人展示)過渡:從大家朗讀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詩歌已深入人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認識,下面我們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為題寫寫你對他們的認識。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四、表達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為題,寫寫你對他們的認識。學生寫作然后交流,小組推薦優(yōu)秀作品展示,學生點評。老師展示作品并朗誦:在我的心中,有一個長長的影子,縱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長袖。持劍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痹谖已壑械睦畎祝簧戆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滿心情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痹谖已壑械睦畎祝瑸⒚摵婪。李白,一代詩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筆,寫下了錦繡大唐。

      五、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詩歌風格迥異的原因,希望同學們從中也能學到一些解讀詩歌的方法。六、布置作業(yè):課下背熟這兩首詩,并整理好本節(jié)課的學習筆記。

      【板書設計】

      亦真亦幻話詩意

      豪放飄逸沉郁頓挫

      古詩《蜀道難》學案 4

      【學習目標】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學習重難點】

      1、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2、難點: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學習內(nèi)容】

      整體感知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記,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正在舒州任通判。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兩段是記游,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游賞的過程。中間兩段是借游賞經(jīng)歷抒發(fā)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情況。

      第1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以及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

      第2段則全是記游。

      第3段集中抒發(fā)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體會。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與第1段仆碑文字和讀音問題相照應,由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lián)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chǎn)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記的慣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從而收束全文。

      小結: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zhèn)未嬲娴膰乐攽B(tài)度。

      古詩《蜀道難》學案 5

     。ㄒ唬┙虒W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目的。

     。2)體會詩人夸張、想象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誦讀詩歌的技巧、背誦的要領。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思想情感目標

     。1)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ǘ┙虒W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2)認識、理解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正確態(tài)度。

      2、教學難點

     。1)領悟詩中想想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表達效果

     。ㄈ┙虒W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fā)法、點撥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ㄋ模┙虒W用具:

      幻燈機、黑板、板擦、粉筆

     。ㄎ澹┙虒W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虒W內(nèi)容: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解題;

      3、疏通文句

     。1)學生閱讀注解,理解重點文言實詞、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教師訂正并講解重點文言實詞、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試譯難句、難段或全文

     。1)、口譯

     。2)、筆譯

     。ǘ╊A習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簡述,整體把握文章。

      2、生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

      3、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并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ㄈ┚唧w步驟: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以它豐富而又深刻的內(nèi)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仙李白的《蜀道難》。

      2、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1)作者介紹: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于安徽當涂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2)寫作背景簡介: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王官)、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jù),不聽朝廷節(jié)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fā)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王官)、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jù)。章仇兼瓊鎮(zhèn)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3)基礎積累:

      噫吁嚱(yīxūxī)魚鳧(fú)秦賽(sài)石棧(zhàn)猿猱(náo)縈(yíng)捫(mén)參(shēn)撫膺(yīng)崢嶸(zhēng 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轉(zhuǎn)(zhuàn)石萬壑(hè)巉(chán)巖吮血(shǔn xuè)咨嗟(zī jiē)

      古詩《蜀道難》學案 6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掃除字詞障礙,初步品位詞語的妙用

      過程與方法:理清課文思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重點難點

      重點:掃除文字障礙

      難點:理清課文思路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蜀道難

      李白,浪漫主義詩人,讀李白詩,我們驚詫于他才思的綺麗,字里行間,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在他的詩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tài):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活動2【活動】檢查預習

      魚鳧fú 石棧zhàn 猿猱náo 縈巖巒yíng 捫參mén

      撫膺yīng 飛湍tuān 喧豗huī 凋朱顏diāo 砯崖pīng

      活動3【講授】講授

      (三)文學知識

      1、作者: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飄逸、奔放、雄奇壯麗的藝術風格。

      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時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jīng)歷坎坷,思想復雜,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zhì)。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xiàn)!肮Τ缮硗恕笔侵渌簧闹鲗枷。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非凡的報負。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fā)的典型音調(diào)。

      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征是:

      滿腔的`熱情傾注于描寫的對象中

      意象常常超于現(xiàn)實大膽的夸張

      2、后人評價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飲中八仙酒》

     。ㄋ模┱w感知

      1.字詞正音

      2.聽朗讀帶

      3.誦讀課文

      4.蜀道方位圖

      長安——陽平關(洛陽)——劍閣——程度(錦都)

      古蜀道: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起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jīng)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

     。ㄎ澹╄b賞第一自然段

      重點字:開國何茫然:……的樣子

      爾來四萬八千歲:那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回旋、倒流

      青泥何盤盤:形容山路曲折盤旋

      百步九折縈巖巒:圍繞

      捫參歷井仰脅息:摸

      以手撫膺坐長嘆:胸口

      詞類活用: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轉(zhuǎn)/調(diào)頭

      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為……發(fā)愁

      古今異義:可以橫絕峨眉巔:古義:渡、越;今義:斷絕、窮盡、走不通

      特殊句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狀語后置句)

      (五)精讀思考

      1.開頭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答:噫吁嚱”三個感嘆詞連用,是詩人在激情的沖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的用典有何作用?

      答: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jīng)過這番渲染,激發(fā)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讓讀者產(chǎn)生探求的欲望。

      活動4【練習】課堂小練

      課堂小練:翻譯句子

      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活動5【作業(yè)】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第一段

      2.預習第二段文言知識

      古詩《蜀道難》學案 7

      教學的問題:

      1.李白和李白的詩歌。

      2.在誦讀中感悟體驗李白的情思。

      3.品味語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詩風。

      4.在比較中鑒賞《蜀道難》的藝術風格。

      學習時間:兩課時(90分鐘)

      準備材料:多媒體課件、大白紙、彩筆、膠帶。

      課前準備:復習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并能熟練背誦,收集與李白有關的故事并能生動的講述。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詩壇爭霸

      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作者和相關作品

      時間:15分鐘

      活動過程:

      1.多媒體投影

      2.(畫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圖片,文字:走近李白走進《蜀道難》走向唐詩的顛峰)

      3.將學生每6人一組分開,然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交流背誦的詩歌和講述李白的故事,做好“爭霸”準備。每組選出三名同學,其中兩名分別參加“背誦接龍”和“故事大賽”,另一名作評委。

      4.背誦接龍

      投影比賽的要求:參賽的同學以接龍的形式背誦李白的詩歌,背不上來的同學可以說“過”,背誦錯誤較明顯的不計數(shù),接龍數(shù)最多的組為擂主。

      5.講故事比賽:

      投影比賽規(guī)則:每組講述一則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過2分鐘,得分標準如下表:

      分類內(nèi)容準確充實語言流暢簡潔表演性強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組代表演完畢,由評委打分,評出做擂主的小組。然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蜀道難》寫作的背景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

      投影內(nèi)容:

      關于《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問題:《蜀道難》究竟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動二:朗朗上口

      目標:誦讀課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時間:30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讀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組討論字音和句子的停頓。

      3.開火車朗讀課文,每位同學讀兩句,檢驗初讀效果。

      4.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把握節(jié)奏,體驗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

      5.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詩歌朗讀技巧的處理。

      出示投影:課文朗讀技巧的處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1)詩句的停頓和節(jié)奏;(2)韻腳的變化;(3)句式長短的變化;(4)回環(huán)復沓的詩句。

      6.以組為單位匯報朗誦。

      7.師生點評。

      第二課時

      活動三:詩海淘寶

      目標:品味詩句,理解詩歌語言的深刻含義

      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0分鐘

      活動過程:

      1.出示投影,介紹李白詩歌的特色: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畎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畎

      詩風豪放、雄奇、飄逸,濃厚的自我表現(xiàn)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膽!吨袊膶W史》(馬秋高主編,中卷)

      2.撒網(wǎng)采珠,以6人組為單位“詩海淘寶”,先在大白紙上畫上五個大珍珠:(1)紅珍珠:一唱三嘆的詩句;(2)綠珍珠:想象奇特的詩句;(3)黃珍珠:夸張渲染的詩句;(4)藍珍珠:氣勢充沛的詩句;(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詩句。要求各小組分別用紅、綠、黃、藍、黑彩筆書寫上述詩句,允許有交叉。

      3.各小組展示討論的結果,互相比較,教師點撥評價。

      4.要求學生將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錄本上。

      活動四:慧眼識珠:比較鑒賞

      目標:在比較中鑒賞詩歌的語言、主題、結構、表現(xiàn)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動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5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以六人組為單位討論《蜀道難》與《將進酒》在語言、主題、結構、表現(xiàn)手法、抒情方式的異同。(以上五方面任選其一)

      2.出示投影:《將進酒》

      3.教師巡回指導選題,以免上述四方面討論的問題出現(xiàn)空缺,并在學生有困難時及時提供指導。

      4.學生把討論的結果寫在大白紙上,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點撥評價。

      5.學生自由背誦《蜀道難》和《將進酒》。

      古詩《蜀道難》學案 8

      【教學內(nèi)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一方面體現(xiàn)在展現(xiàn)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了解李白,又進一步了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鑒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于學生經(jīng)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zhuǎn)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鑒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于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xiàn)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現(xiàn)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于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nèi)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chuàng)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于“表”,第二條線屬于“里”,正是如此,讓學生表里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xiàn)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 多媒體影音。

      【教學過程】

      一、請您欣賞

     。校校哉故井嬅,引入本文教學(PPT展示)

      二、寫作年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業(yè)贄謁賀知章。知章覽《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書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進士,活了八十多歲,一生只有此作,其說當有根據(jù)。

      研究者認為李白十六歲創(chuàng)作《蜀道難》 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縣學者曾維益經(jīng)過十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唐代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于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zhèn))。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fā)個人懷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皮日休說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崩畎自姼柚袕娏业膼墼髦楹退囆g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fā)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三、經(jīng)典評論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千古一詩人—-----杜荀鶴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四、走進新課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2、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3、聽讀全詩 注意讀音(PPT展示,播放錄音)

      噫吁戲(yī xū xī) 魚鳧(yú fú) 猿猱(náo)

     。╩én)參(shēn)歷井膺(yīng) 巉(chán)巖

      飛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萬壑(hè)

      崢嶸(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討論分析(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并思考)

      1:全詩三節(ji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第一節(jié),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jié),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jié),摩劍閣險要,想殺人慘景——嘆蜀道的高峻、艱險、可畏。

      2:奠定全詩抒情基調(diào)的詩句是什么?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diào),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后出現(xiàn)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之要。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3:詩人怎樣表現(xiàn)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詩作是如何表現(xiàn)蜀道的險?

      從環(huán)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 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5:詩歌對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現(xiàn)的?

      劍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要 所守 化為狼與豺

      殺人如麻

      這一段包括哪些內(nèi)容?(聯(lián)系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不乏其人。別人都說此段有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發(fā)生的意圖,“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兇煞,一語雙關。這樣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但我以為如果詩人真有此意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此小氣,所以我認為詩人的重點就是為了表現(xiàn)蜀道之難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從開山時作出的重大犧牲的角度言開辟蜀道的艱難

      2: 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PPT展示)

      3:“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作用?

      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diào)。

      中間一句,嘆蜀道 之險,強調(diào)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峰。

      結尾一句,嘆蜀中之要,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七、全詩總結(PPT展示)

      八、知識補充(PPT展示)

      2、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稱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陳子昂。

      盛唐出現(xiàn)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以及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盛唐成就最高的是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詩派”(元稹、白居易)和“韓孟詩派”(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白居易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PPT展示)

      古詩《蜀道難》學案 9

      【教學目標】

      1.以誦讀方式表達詩句理解,呈現(xiàn)對詩歌內(nèi)容的初步感知。

      2.以賞讀方式研習詩文內(nèi)容,概述對詩歌內(nèi)容的細部梳理。

      3.以引介方式探讀詩作魅力,引發(fā)對詩歌價值的不同解說。

      【教學重點】

      細讀詩句內(nèi)容,引發(fā)對《蜀道難》詩作魅力的讀賞表達。

      【課前準備】

      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疏通詩句,放聲試讀,感受詩作的豪情與別具風格的描寫。

      【教學過程】

      一、誦讀導入

      (一)檢查預習情況

      1.指讀,糾正加點字音

      2.自讀整首詩

      (二)誦讀,表達初步感知

      1.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自由讀,感受詩人的豪氣抒情。

      2.全班齊讀《蜀道難》,感受詩人別具風格的描寫。

      (三)范讀典型詩句

      1.開篇三句: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朗讀指導:“噫吁巇!”一字一讀,“危乎高哉”兩字一斷,句式參差,節(jié)奏起伏,語調(diào)緩急,形成情感高潮,感受行走蜀道之艱難。

      2.最長句子: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朗讀指導:領字單讀,毛澤東詩詞中有這種現(xiàn)象,比如“問/蒼茫大地”“望/長城內(nèi)外”等,“爾”和“遠道之人”是復指,若“嗟爾”連讀意思不通。

      (四)再讀,表達詩句理解

      1.聽名家表演讀,感受詩句理解。

      2.請學生嘗試讀,表達對詩句的理解。

      二、譯題深入,細讀詩歌內(nèi)容

      (一)讀譯詩題,概說詩歌內(nèi)容

      翻譯題名“蜀道難”,補充詩題中的省略部分,使意思表述完整。

      明確:蜀道難,難于“攀越/行走/通好/樂居/開通/……”

      (二)研讀詩句,細說詩歌內(nèi)容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表達蜀道“難攀越”的?

      明確:詩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直接道出蜀道有讓“六龍回日”的“高標”,長于騰飛的黃鶴“尚不得過”,善于攀登的猿揉也發(fā)愁,從正、側(cè)兩面寫出蜀道“難攀越”“連峰去天盈尺”和“捫參歷井”更是夸說蜀道“連峰”之高,“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極寫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表面上是突顯蜀道的髙危,實際是說“絕巇巉巖不可攀”。

      問題二:作者是如何表達蜀道“難行走”的?

      明確:“人道”青泥嶺多雨常泥濘,詩人以“縈巖巒”和“百步九折”等詞語直寫蜀道“盤盤”之狀,又著一“何”字在抒情中明告蜀道曲折,難以行走。

      問題三:作者是如何表達蜀道“難通好”的?

      明確:詩人選取悲鳥、古木、子規(guī)、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回川等一系列意象,從視聽、動靜、聲色、上下等多個角度,描寫蜀道空曠可怖的環(huán)境,渲染蜀道慘淡悲涼的氣氛,顯現(xiàn)蜀道川險、境凄、景異的特征;“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在作結嘆問中,暗示蜀道是“險境”、蜀道“難通好”。

      問題四:作者是如何表達蜀道“難樂居”的?

      明確:由“面”向“點”,剪取蜀道上“崢嶸而崔嵬”的劍閣,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和“守或匪親,化為狼豺”的人事變動,呈現(xiàn)蜀地“猛虎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社會現(xiàn)實,勸告世人錦城實非樂土,蜀道或?qū)ⅰ皠輥y”,不如早早“還家”。

      問題五:作者是如何表達蜀道“難開通”的?

      明確:“蠶叢及魚鳧”開創(chuàng)的古蜀國是有的,但是有些“茫然”了,“四萬八千”年來,“不與秦塞通人煙”;人蜀的道路也是有的,在太白山西面有一條“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后來五壯士獻命,鉤連“天梯”和“石!,才有了罕見人跡的險峻“蜀道”。詩人從開國的古老傳說,追溯到隔絕的漫長歷史,又引用古書記載的蜀國神話,以強調(diào)“蜀道開通艱難,得來不易”。

      (三)借助閱讀材料,梳理行文思路

      閱讀下面的材料,劃分全詩結構。(PPT)

      以蜀道艱難為中心,從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險阻難行、山林環(huán)境的危險和氣氛的凄厲、人事的變幻莫測等方面,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以極其夸張的語言,刻畫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發(fā)了詩人激越的感情。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明確:全詩大致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噫吁巇”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以嘆詞嘆句奠定基調(diào)、點出主題后,主要寫道路開辟之艱難;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攀登跋涉之艱難;第三部分,從“劍閣睜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主要寫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要聯(lián)想到蜀地社會形勢之險惡,進而規(guī)勸友人及早還家。

      三、觀點引入,探究詩作魅力

      閱讀下面的材料,說一說這首詩有何奇特魅力?(PPT)

      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埔髩摗逗釉烙㈧`集》

      點撥:可從作品的語言、寫作手法、情感表達、藝術想象等角度去鑒賞。

      示例:

      (一)語言奇崛——《蜀道難》采用七言歌行體,以七言為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靈活多變的句式,加人“之、乎、也、哉”等不常用于詩的語助詞,短者僅三字,長者十一字,長短錯落,時而散漫,時而整齊,完全是散文的自由筆法。

      (二)手法多樣——夸張是《蜀道難》最顯著的藝術手法,詩中事物往往被夸張到極度,如“難于上青天”“連峰去天不盈尺”等,夸說蜀道髙聳難越,以“使人聽此凋朱顏”顯示蜀道奇險可怖,以“四萬八千歲”強調(diào)秦蜀交通阻隔久遠,以“百步九折”突出青泥嶺山路盤曲,雖不符合實際卻有力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雄奇和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此外,還引用神話傳說,摹寫神情動作,化用詩句,正側(cè)相襯,動靜結合,聲色相輔,寥寥數(shù)語即描繪出高險奇絕的蜀道場景和惶恐驚懼的行走情態(tài),形成了多種手法交融的藝術特色。

      (三)抒情強烈——開頭連用三個驚嘆語“噫吁嗽巇”“危乎”“高哉”,直接抒發(fā)對蜀道之高峻的驚愕和感慨,為全詩奠下詠嘆的感情基調(diào);而后在詩的開篇、中間和結尾,反復三次出現(xiàn)“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直瀉奔騰、激蕩的感情,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感覺,使得整首詩前后呼應,綿連一體。

      (四)想象奇特——從開國、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蜀道現(xiàn)實,從六龍回日之“高標”到?jīng)_波逆折之“回川”,既展現(xiàn)“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等蜀道之圖景,又激蕩“悲鳥號”“子規(guī)啼”“硃崖轉(zhuǎn)石萬壑雷”等蜀道之音響,甚而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等感受;憑借奇特想象描繪出具體的蜀道面貌,渲染出幽森的蜀地氛圍,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浪漫氣息。

      明確:此題答案為開放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與思辨性思維為目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四、布置作業(yè)

      有人認為,《蜀道難》一詩的主旨自唐代以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代表性說法有五種:其一“危房杜”說,認為是為杜甫、房琯擔憂而作;其二“諷幸蜀”說,認為是為規(guī)勸唐玄宗而作其三“刺章仇”說,認為是譏刺章仇兼瓊;其四“詠蜀”說,認為是歌詠蜀地山川;其五“仕途坎坷”說,認為是李白自嘆人間行路難、仕進難。(陸精康《〈蜀道難〉主旨爭鳴及教學處理》,《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9期)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古詩《蜀道難》學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有感情地誦讀至背誦整首詩;積累一定的詩歌鑒賞技巧。

      2.能力目標:能掌握一定的誦讀方法;通過范讀、誦讀、說讀,能感知李白雄渾、豪放的詩風;通過品讀、精讀等品評賞鑒,把握詩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通過不同的“讀”,知人論“詩”,準確把握詩人風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曠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誦讀,品味太白詩風;重鑒賞,探究“蜀道”文韻。

      【難點】詩歌內(nèi)容鑒賞的深度和詩歌情感的準確把握。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法、說讀、品讀、精讀法、點撥法。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3.多媒體影音

      【教學設想】

      “讀”為主,貫穿全文;“奇”字破,探究文本;“法”提升,歸結課文。

      讀:用“聽讀、范讀、誦讀”指導學生朗讀,待學生初步掌握詩歌內(nèi)容后,展開“說讀、精讀、品讀”,深入品評賞鑒典型詩句,進而感受詩歌意蘊。

      奇:探究詩歌如何體現(xiàn)“奇”字的,抓住“奇景、奇語、奇調(diào)、奇情”分四個方面探究“奇”。

      法:即重要知識點清單。用微型講座給文本中的詩歌鑒賞技巧進行知識歸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重溫最“美”古詩詞——喚醒心中詩意(溫故)

      悠悠古風韻,濃濃一世情。

      聽歌曲《讀唐詩》或《詩仙李白》(二選一),從歌詞中尋找、溫故化用的詩句;貞洷痴b熟知的詩句。

      《詩仙李白》歌詞:

      直掛云帆,長風破浪,笑吟兩岸青山,早發(fā)白帝城,暮登黃鶴樓。

      春風得意把酒盡歡,持一卷詩書漫步云端。仰天長嘆輕吟蜀道難,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舉杯邀明月,詩章萬古傳。

      導入:李白,是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靶憧谝煌拢褪前雮盛唐!彼睦寺髁x情懷在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里的長江,是“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里的廬山瀑布,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眼里的天姥山,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就是這樣的一位詩仙,當朋友要離開時,也動情的送出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苯裉欤妥屛覀冏冯S詩仙,再一次浸潤我們渴求美的心靈,一起神游樂府詩《蜀道難》。

      二.沐浴最“古”太白風——追隨詩仙神游(讀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師范讀、學生誦讀。

      1.讀文勾其要,風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

      【明確】李白詩風:雄渾、豪放本詩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教師朗讀指導。以主旋律和第一段為例。(分組、分角色、抽人讀。)

      3.煉讀蜀道難中的“難”字。問繞文本解讀,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明確】一字三詞

      蜀道難就難在“險”字:高險(蜀道來歷)、驚險(景物凄清)、兇險(劍閣險要)。

      三.走進最“奇”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韻(探究)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圍繞“奇”字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文本。探詩歌主旨、景情關系、鑒賞技巧。

      (一)讓學生說出并簡要鑒賞喜歡的句子。精讀意蘊深厚句。

     。ǘ┛蓮乃膫方面探究:

      1.主旋律之“奇”(奇調(diào))

      2.詩風之“奇”(奇語)

      3.寫景之“奇”(奇景)

      4.情感之“奇”(奇情)

     。ㄈ┧角桑

      1.“奇景奇語發(fā)奇調(diào),千古奇詩耐思量!

      2.詩歌鑒賞:抓“景情”關系,懂一些技巧。

      四.點睛最“實”微講座——聚合文本精髓(歸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聚合提升,知識清單。此環(huán)節(jié)開設微型講座,對詩歌鑒賞技巧進行知識歸類。

      微型講座1:警句——讓詩文生輝(主旨句、哲理句等)

      微型講座2:修辭——令描寫耀眼(反問、反復、夸張等)

      微型講座3:用典——以傳情達意(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子規(guī)哀啼等傳說、神話)

      微型講座4:意象——載詩人情思(子規(guī)、猿猱等)

      五.悟出最“深”小智慧——激起心靈共鳴(思得)

      詩文千古事,觀感在我心。

      小組展示:

      1.一句話點評學此詩所得。

      2.在草稿紙上寫出熟知的兩句詩(除主旋律外)

      拓展延伸:推薦閱讀品鑒李白其他詩文或觀看《唐之韻》。

      六.結束語

      于齊聲朗讀中結束全文。

      伴奏音樂:歌曲《詩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難》

      結束語:“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李白以浪漫的筆觸、夸張的手法,描繪了蜀道上的重重艱險,講述了蜀道開鑿的歷史故事。這詩讓歷史險奇秦蜀道聞名天下,這詩讓李白贏得謫仙人的美譽。

      感謝山水激發(fā)了靈感,感謝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謝李白筆墨暈染情絲,激活了我們的賞美之心,感謝同學們激活了今天的課堂。

      古詩《蜀道難》學案 11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雄放飄逸的詩風;

      3.熟悉詩歌內(nèi)容,體會李白詩歌的夸張、想像的寫作手法。

      學習重點:

      誦讀。

      學習難點:

      詩歌內(nèi)容理解。

      學習時數(shù)

      兩課時

      一、作者介紹。結合所學知識,或查閱有關資料,為李白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傳。(要點:姓名字號,朝代身份,主要經(jīng)歷,代表作品及創(chuàng)作風格,地位評價)

      二、詩題詮釋

      《蜀道難》是古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詞的瑟調(diào)曲,《樂府古題要解》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边@只歌曲的內(nèi)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而作。

      三、預習要點

      1.給加點字注音。

      魚鳧( )秦塞( )石棧( )猿猱( )捫參( )黃鵠( )

      巉巖( )飛湍( )喧豗( )砯崖( )轉(zhuǎn)石( )崢嶸( )

      崔嵬( )咨嗟( )萬壑( )趑趄( )吮吸( )

      2.下列詞語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地崩山崔 天梯石棧 捫參歷井 千溝萬壑

      B.崢嶸崔嵬 沖波遞折 橫絕峨眉 壁立千仞

      C.飛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親弗居 一夫擋關

      D.磨牙吮血 撫贗長嘆 鶴汀鳧渚 協(xié)從不問

      3.下列詞語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開國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渺茫遙遠的樣子)

      B.捫參歷井仰脅息(捫,觸摸;參、井均為星宿名,相傳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顏(使……凋謝,這里指憔悴)

      D.以手撫膺坐長嘆(撫摸著雙腿)

      4.對加點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其險也如此也:副詞,表示“同樣”“也是”。

      B.胡為乎來哉乎:語助詞,無義。

      C.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之:主謂之間結構助詞

      D.所守或匪親或:副詞,倘若。

      5.加點詞詞義相同的兩組是( AD )

      A.開國何茫然/青泥何盤盤 B.爾來四萬八千歲/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C.西當太白有鳥道/一夫當關 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鳥號古木,愁空山

      6.下列詩句朗讀時語氣節(jié)拍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C )

      A.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

      B.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C.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D.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7.對下列詩句解說有錯的一項( D )

      A.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從古蜀王開國以來,歷經(jīng)四萬八千年,不與秦國互通來往。

      B.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手可摸到參星,穿過井星,仰起頭屏住呼吸;手撫胸口,坐地長嘆。

      C.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飛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鬧,水沖擊山崖,碎石滾滾而下,山谷中響起雷鳴般的聲音。

      D.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所守護的人不是匪徒就是親戚,但是轉(zhuǎn)眼就可能變作豺狼一樣的人。

      8.下面是對《蜀道難》一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題,結合自己所見,并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綺麗驚險的山川。

      B.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了各處山水特點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C.詩人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

      D.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來寫景抒情,從蠶叢開國到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9.填入下面語段中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A)

      詩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展示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驚險綺麗的`山川風光,展示了祖國壯麗河山的千姿百態(tài),為大自然奏響了一曲________的贊美樂章。同時以山川的險要告誡世人,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社會某些現(xiàn)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氣勢磅礴 憂慮與關切

      B.蜀 秦 氣勢磅礴 憂傷與無奈

      C.秦 蜀 氣貫長虹 憂慮與關切

      D.蜀 秦 氣貫長虹 憂傷與無奈

      四、課堂討論

      1.請將全詩分為三層,并概括每層大意:

      第一層:嘆山高開路之難;第二層:嘆山險行路可畏;第三層:嘆蜀地戰(zhàn)禍之烈

      2.有人說,《蜀道難》全詩內(nèi)容可用一個字概括,你覺得是哪個字?并簡要評說理由。

      嘆。①從詩歌內(nèi)容看,以感嘆山高路難,戰(zhàn)禍之烈為主。②貫穿全文的主旨句就是感嘆。其它也多以感嘆句為主。(亦可提出自己見解,言之成理即可)

      3.開篇“噫吁嚱……難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開篇以三個蜀地方言嘆詞領起,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文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

      4.作者敘蜀開國歷史、說“五丁開山”故事和表現(xiàn)蜀道之難有何關系?

      通過想象、夸張的手法,寫出蜀道自古以來就是難以逾越的險阻。

      借助神話傳說,為蜀道之難點染神奇色彩。

      5.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神話傳說、虛實結合、反襯夸張、細節(jié)描寫

      6.詩中最后寫劍閣險峻,戰(zhàn)火頻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從地勢的顯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關注,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7.“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xiàn)三次,有什么作用?

     、旁姷拈_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diào)。

      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啤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xiàn),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nèi)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xiàn)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fā)出的感嘆,突出表現(xiàn)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nèi)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zhàn)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8.本詩以七言為主,間以雜言句,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使語言節(jié)奏多變,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

      情之所至,脫口而出,不受束縛與限制,有助于情感的抒發(fā),體現(xiàn)了詩人熾烈奔放的情感。

      五、課后鞏固

      閱讀《蜀道難》中的下列詩句,完成各題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1.“問君西游何時還?”中的君指的是誰?

      指送別的友人。也可能是虛擬的人物。

      2.第二段中哪一句話起到了勾連前后兩層內(nèi)容的作用?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承上“畏途”,接下“其險也如此”

      3.第二段話描寫了哪些景物?在寫景上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渲染了什么樣的氣氛?

      畏途巉巖,悲鳥古木,夜月空山,接天連峰,絕壁枯松,飛湍瀑流,砯崖轉(zhuǎn)石,如雷壑鳴。

      “ 但見 ”四句運用襯托,渲染了蒼涼凄清的氣氛。

      “連峰”四句運用夸張,渲染了一種驚心動魄的驚險氣氛。

      4.結合選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點。(不超過10個字)

      逶迤千里,崢嶸高峻。

      5.結合選錄的詩段,分析《蜀道難》的語言特點。

      奔放、散文化語句。使用設問,感嘆句和排比句式,語勢參差錯落有致,又極其酣暢。

      六、拓展閱讀。

      1.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釋】

      ①蠶叢路:蠶叢,傳說中蜀國的開國君主。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

      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漲,江水奔流;一說指流經(jīng)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說泛指蜀中城市。

     、藕喴治鍪茁(lián)與《蜀道難》首句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本詩首聯(lián)只是平靜敘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談,感情誠摯懇切。“見說”一詞顯得委婉。

      《蜀道難》首句是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雄奇豪放的基調(diào)。

     、凭唧w描繪蜀道“崎嶇不易行”的是哪幾句?簡要分析其中一句。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懸崖峭壁迎面而來,就在人的臉側(cè)重疊而起;云氣依傍馬頭蒸騰升起,人似騰云駕霧。生動表現(xiàn)了山嶺的迂回險峻,棧道的狹窄高危。

     、穷i聯(lián)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義豐滿,表現(xiàn)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你能概括出幾點內(nèi)容?

     、俅毫置⒎泵堋"谇脱赂呗栯U峻。③棧道曲折幽深,時隱時現(xiàn)。

      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 薩 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七、課外欣賞

      將 進 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古詩《蜀道難》學案 1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感知,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過程與方法:品讀鑒賞,提高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走進詩人心靈,感受詩人赤子之心。

      【學習重點和難點】

      一、學習重點:

      1、誦讀詩歌,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

      2、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二、教學難點:

      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自主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

      4、點撥法

      5、多媒體情境教學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童聲版的《望廬山瀑布》,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對李白詩歌的回憶,進入學習詩歌的氛圍。

      導入語:李白的詩歌傳承千載,我們的童年、少年都伴隨著李白的詩歌,名山大川給了漫游祖國的李白創(chuàng)作靈感,讓他寫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們一塊學習李白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詩歌《蜀道難》。

      二、學習目標展示

      三、活動: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做到目標明確。

      三、預習檢測

      給加點字注音

      噫吁嚱魚鳧秦塞縈巖巒

      石棧猿猱捫參撫膺

      巉巖飛湍喧豗砯崖

      崢嶸崔嵬吮血咨嗟

      活動:一學生讀,讀完后全體學生糾正,然后齊讀鞏固。掃除課文的文字障礙,積累生字詞。

      過渡語:唐代的詩評家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究竟這首詩奇在何處,下面我們就“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四、誦讀詩歌,感知風格(PPT展示)

      1、活動:詩歌風格多樣,“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風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園風格,看視頻,聽名家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提問:這首詩歌是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3、活動:自由誦讀詩歌,讀出雄渾、豪放,讀出激情。找出本詩中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蜀道之“難”的句子并加以評析。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提問:這三句是詩歌的主旨,貫穿著全文。分別是從那幾個角度表現(xiàn)蜀道之難的?

      明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diào),是從寫出了蜀道的高峻。

     、凇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能使紅潤的臉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寫出蜀道的險。

      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深沉的慨嘆意,感嘆蜀道的戰(zhàn)禍之烈。

      說明:通過對這三句主旨句的誦讀,詩歌一唱三嘆的風格就體現(xiàn)出來了。

      4、提問:蜀地真的這樣的奇崛險峻嗎?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

      活動:通過一組真實的蜀地劍閣古棧道的圖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樂,讓學生感受蜀道的奇絕、壯美。有利于把詩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風格。(PPT展示)

      活動:朗讀詩歌,讀出精彩,配樂朗誦,學生自告奮勇,誦讀漸入佳境。

      過渡語:《蜀道難》的雄渾豪放的風格是如何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通過名家的評論引出《蜀道難》在藝術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語次奇絕,自不待言。”(《唐詩品匯》)“倏起倏落,忽虛忽實,真如煙水杳渺,絕世奇文也!保ā对鲇喬圃娬罚≒PT展示)

      五、品讀詩歌,鑒賞手法

      提問:本詩意境闊大,氣勢逼人,氣象宏偉,畫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作者運用怎樣神奇的筆墨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的?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體會。(PPT展示)

      說明:把舞臺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討論結束,學生展示,老師點撥。

      明確: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小結: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斗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yè)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③“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回,地勢極為復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

     、堋包S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cè)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

      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通過摹寫神情、動作側(cè)面: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這也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摺暗姳B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diào)是變了,也表現(xiàn)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補充:(PPT展示)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瓢拙右住杜眯小

      “子規(guī)”意象:子規(guī)又叫杜鵑,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zhuǎn)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補充:李白詩中用了夸張手法的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黃河之水天上來,白發(fā)三千丈……

      說明:根據(jù)學生所選句子進行誦讀指導。

      小結: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這首詩中,用了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瑰麗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寫的高俊逶迤崢嶸攝人心魄,讓我們充分領略了詩仙的才情,過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豐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難》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別無他意。(顧炎武《日知錄》)(PPT展示)

      你同意嗎?你認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六、精讀文章體會情感

      [提問]李白借蜀道難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PPT展示)

      學生獨立思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明確:第一種:融入身世之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第二種:警告當時的統(tǒng)治者,謹防軍閥割據(jù),表現(xiàn)對時局的隱憂。

      第三種: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

      第四種:勸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補充:李白二十六歲時只身出蜀,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并無實職唐玄宗沉迷于聲色,任用奸臣李白氣質(zhì)傲岸,桀驁不馴,蔑視權貴,不久,得罪權貴,而被讒言毀謗,排擠出京。

      天寶初年,地方節(jié)度使勢力膨脹藩鎮(zhèn)割據(jù),懷覬覦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結:送別友人,蜀地崎嶇難走;皇帝不重用,權臣排擠,賜金放還;仕途艱難,國家時局危急,這一切都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艱難的李白仍然不忘關心國事,贊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寫的壯美、崢嶸、逶迤,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外表行為灑脫不羈實則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李白,齊讀余光中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詩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澳愕木泼髁亮耸⑻频脑拢愕脑娋`放了盛唐的花!

      結束語:全體誦讀。讀蜀道難,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讓我們聽到了傾瀉而下的瀑布聲,看到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而且讀出了李白的萬丈豪情,認識了一個飄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誦詩歌,結束本課。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蜀道難》。

      2、推薦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

      八、板書: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y行)蜀道險峻

      二嘆險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三嘆戰(zhàn)禍之烈劍閣險要

     。ㄉ杲洌⑷藨K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古詩《蜀道難》學案 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

      2、明確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及行文脈絡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反復誦讀,體會詩歌情感、

      2、重點賞析詩歌的主要詩句的深刻含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三、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品味詩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

      高中階段學生對詩歌的正式接觸是必修三的第二單元,學生對古典詩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僅停留在機械的記憶層面。學生對詩歌的文體特征、時代特點、及創(chuàng)作背景都比較陌生。另外學生對詩歌的賞析知之甚少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把握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二、教學難點:

      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多媒體影音(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后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圣”杜甫對他極為傾服,稱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

      二、誦讀感知風格之奇

      1、朗讀詩歌的技巧

     。1)節(jié)奏

      劃分節(jié)奏,一般有兩種依據(jù):音節(jié)劃分或語意。在朗讀時停頓的一般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jié)或語意。

      例: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2)語速:

      在表達憂郁、悲傷、痛苦的情緒時,語速應該比較緩慢;而快速的`動作、緊張的場面、或表達興奮、激動的情緒時語速應快。

      例: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3)語調(diào):

      表達高昂激動的感情或疑問、命令的語氣,用升調(diào);表達低沉平緩的感情用降調(diào);僅是敘述的話,用平調(diào)。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問君西游何時還?

      2、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范讀,正字音。

      3、生誦讀,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有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三、品讀詩歌意境之奇

      1、詩歌的三次詠嘆在哪里?

      [明確]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zī)嗟

      2、這三次詠嘆重復嗎?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

      [明確]:不重復

      一嘆:高

     、偕嫌辛埢厝罩邩耍掠袥_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凇包S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cè)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

      [小結]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二嘆:險

      ①“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diào)是變了,也表現(xiàn)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凇斑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zhuǎn)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xiàn),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絕非虛言!

      三嘆:亂

      [明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表現(xiàn)了蜀道易守難攻,地勢的險要

      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變現(xiàn)了蜀地兇險

      [活動]生讀這幾句話,感受蜀地的兇險讀出緊張的語氣

      [小結]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險阻,猛獸如此的兇惡

      3、[討論]這三次詠嘆的感情強度一樣嗎?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感情越來越強烈,在最后一次詠嘆達到詩歌感情的最強音、

      因為:第一,語氣上越來越強烈、

      第二,內(nèi)容上,從神話到現(xiàn)實,從自然環(huán)境的高險到社會環(huán)境的亂,最后詩歌的情感達到最強音,主題升華,表現(xiàn)了對家國社稷的憂思。

      四、作業(yè):背誦本詩

      古詩《蜀道難》學案 14

      【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基本內(nèi)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3.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詩的寓意

      2.詩的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感悟,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想:

      1.由溫習李白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導入。

      2.由背誦李白詩歌競賽導入。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樂府《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據(jù)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nèi)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diào),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唐朝,蜀中商業(yè)經(jīng)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jù)之地,隨時有發(fā)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diào)“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泵稀侗臼略姼咭荨份d“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薄短妻浴返谄呔碇幸灿蓄愃频挠涊d。另外,此詩曾收入殷璠所選《河岳英靈集》,其書據(jù)近人岑仲勉考證,編于天寶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xiāng)。李白自青年時,即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發(fā)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歿當涂。李白性格豪邁,向往于建立功業(yè),對唐玄宗后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

      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yǎng),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繼屈原之后,出現(xiàn)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xiàn)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讀全詩(或師范讀,或指名范讀)

     。úシ耪n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讀準節(jié)奏、語氣,可輕聲跟讀。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讀前指導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ā班嬗鯂健笔菑秃蠂@詞,須一氣讀出,中間不得停頓!拔:醺咴铡币喈斠粴庾x,“乎”有延長音!爸薄坝凇苯援斴p讀。)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極短的停頓!坝小庇杏嘁!爸陛p讀。)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ā耙病焙舐晹鄽獠粩!啊巍北磔^長停頓。)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輕讀。)

      4.讀準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魚鳧(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mén)參(shēn)歷井

      撫膺(yīng)巉(chán)巖飛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萬壑(hè)崢嶸(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詩意

      第一段:

      1.噫吁戲,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

      3.西當太白有鳥道(擋)

      4.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回轉(zhuǎn))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7.青泥何盤盤(多么)

      第二段:

      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3.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4.連峰去天不盈尺(離)(滿)

      5.枯松倒掛倚絕壁(靠)

      6.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7.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擬聲詞)

      第三段:

      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把守)

      2.所守或匪親(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4.錦城雖云樂(雖然)

      5.側(cè)身西望長咨嗟(深深)

      四、整體把握。

      1.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結構內(nèi)容

      第一節(jié),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jié),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jié),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zhàn)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2.誦讀成背。

      我們學習詩歌的終極目標是把詩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脈中,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前提是必須把詩歌背下來,并不斷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聽過“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來做一回東郭先生,看我們的“濫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樂曲,把《蜀道難》給背下來。

      (1)給學生2分鐘自由背書。

     。2)背書接力

     、傧冉幸粋同學背,當背不下去時,請其他會背的同學接著背;當全體學生都不會時,教師給以提示。

      ②此游戲重復3-4遍

      五、重點感悟

      1.奠定全詩抒情基調(diào)的詩句是什么?

      明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diào),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后出現(xiàn)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

      明確:關于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系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jié)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jīng)。因此說缺乏根據(jù)。

      三說: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3.討論: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對以上三說曾予批駁,且自創(chuàng)新說云:“……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必求一人一時之事以實之,不幾失之鑿乎?”對此說,你持何態(tài)度?

      點撥:不妨結合此詩具體內(nèi)容,尤其是第二、第三節(jié)內(nèi)容加以思考。

      明確:胡震亨的說法很有道理,“言其險,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準確。如據(jù)文直解并聯(lián)系安史之亂前后蜀地動亂頻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詩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這樣。

      4.誦讀全詩,感悟其思想內(nèi)容。

      第二課時

      一、誦讀全詩,突破難點

      1.回顧舊知,指名表情誦讀(配樂)

      2.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保ā短圃妱e裁》)對此,你怎樣看?(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話既形象又概括,涵蓋的內(nèi)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難》的藝術特色而言的。

      3.《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討論,交流)

      明確: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先說章法靈活。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xiàn)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再說氣象宏偉。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jīng)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二、拓展遷移,鑒賞美點

      4.這首詩中有許多精美詩句,你能就你最喜歡的詩句,作一簡要的賞析嗎?(討論,交流)

      點撥:仁者可見仁,智者可見智,不強求一致。

      明確:①“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秦蜀之間,重山疊嶺,一覽無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見。

     、凇暗乇郎酱邏咽克溃缓筇焯菔瘲O脬^連”——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偉大由此可見!

     、邸吧嫌辛埢厝罩邩,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氣而美妙的畫面:六龍拉著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無數(shù)旋渦!極言山之高大。

     、堋扒迥嗪伪P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薄缘巧街y,壯山之高大。如一組鏡頭,從眼前閃過。這是奇特的想象,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薄局兴娋拔铮嬅嫒绱似嗲,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蕖斑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薄嬅鏄O為驚險,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小結: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xiàn),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三、研究性學習

      1.結合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歌,再查閱相關資料,就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xiàn)手法作一探討。

      2.李白是投江自盡的。這樣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性格豪放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歸宿呢?你能從他的生平和詩歌中找到答案嗎?

      要求:

     、龠x做一題;

      ②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劭瑟毩⑼瓿,也可合作完成。

      古詩《蜀道難》學案 1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整體感知詩歌意境并能熟讀成誦;

      2.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及重點名句的理解和翻譯;

      3.把握詩歌結構、主旨,學會鑒賞分析李白詩歌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1.重點字、詞、句的掌握,背誦全文;

      2.詩歌內(nèi)容及藝術風格的鑒賞分析。

      三、教學難點

      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風格的鑒賞分析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資料,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詩歌風格,搜集已學過的李白古詩句;

      2.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及課文注解解決字詞,略曉詩意;

      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詩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了解基礎知識,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讀,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詩仙”李白已為大家所熟悉,上次課下課的時候,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叫大家在課余時間預習新課《蜀道難》,具體要做好兩件事情,你們還記得吧?不知道同學們都準備了怎么樣了呢?那我們先請同學說說你們所知道的李白。

      學生們起來說出自己對李白的了解。

      師:那再請同學來說說你們都記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詩句呢?

      學生展示搜集的詩句(節(jié)選備用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4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7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

      師:非常好!看來大家都做了認真的準備。那么,接下來,讓我們開始學習新課——李白的《蜀道難》。

      2.李白簡介(播放PPT上的音頻文件,一段視頻與幻燈片板書相結合來介紹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zhuǎn)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以驚世駭俗的筆墨,創(chuàng)造了瑰麗奇?zhèn)サ囊饩,又毫不矯飾,真誠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響。代表作如《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

      提醒學生,劃線部分為識記點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利用視頻與文字結合的方式介紹作者添加趣味,吸引學生。

      3.解題及誦讀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

      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

      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2誦讀

     、 欣賞《蜀道難》錄音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斷句和語氣;

      ② 同學自由朗讀,然后請同學個別朗讀,當該同學朗讀完以后,由同學們對他的朗讀做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

     、 老師在最后做出明確,對于詩歌中的重點字音加以強調(diào)。

     、 結合課后練習第一大題,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老師提點,然后全班齊讀。

      說明:李白的詩感情充沛,語句通俗,音節(jié)響亮,節(jié)奏明快。非高聲誦讀不能傳達其情感氣勢。這里以朗讀加深了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是學生感知到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體味了李白詩歌飄逸豪放的風格。進一步激發(fā)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開放問題:①根據(jù)課前預習和剛才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

      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嘆之意。

     、谡務勀阕钕矚g哪一句,為什么?(自由發(fā)揮

      4.對同學們回答的點評及該課時的小結

      課堂小結(即對詩的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回環(huán)反復,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5.布置作業(yè)

      1識記本節(jié)課中學到的文學常識,學習文中重點字詞,下節(jié)課提問;

      2試著自己翻譯詩歌。

      三、第二課時

      1.復習式導入

      1提問:①作者的字、號是什么?

     、诒驹娛墙w詩嗎?

     、劬臀闹兄攸c字詞的音、義進行提問。

      2齊讀課文

      2.把握文章結構

      1提問回答式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句話重復出現(xiàn)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學生思考并簡答

      老師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你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試著給詩歌分段并概括大意(學生思考并簡答

      老師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diào)。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2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3. 簡單講解詩歌內(nèi)容,并提醒同學們適當做筆記。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詩人仰望蜀道時情不得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情的強烈。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半y于上青天”,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蜀國開國久遠,事跡難考。茫然,難考!爾來(開國以來,極言時間之漫長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人員往來。

      ——寫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

      西當(對著,向著太白有鳥道(只有飛鳥才通過的道,形容道路險峻。,可以橫絕(橫越峨眉巔(頂峰。地崩山摧(倒塌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寫蜀道來歷,開辟蜀道的艱難。敘述蜀過長期閉塞的情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最高峰,下有沖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渦。——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黃鶴(天鵝之飛尚不得(能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山路曲折回旋的樣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縈(盤繞巖巒。捫(摸參歷井仰脅息(屏住氣,心情緊張的樣子。,以手撫膺(胸坐(因長嘆。

      ——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景。 “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雖有道,而人難行。

      問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何時還?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巖(險惡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見(只聽見悲鳥號古木(在古樹叢中大聲啼鳴,雄飛雌從(跟隨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衰謝朱顏(使人臉色變白!

      ——蜀地不可行。

      連峰去(距離天不盈(滿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飛奔而下的激流瀑流爭喧豗(hui,轟鳴聲,砯(ping,水擊巖石的聲音,撞擊崖轉(zhuǎn)(翻動石萬壑雷(千山萬谷中發(fā)出雷鳴般的響聲。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為什么來哉!

      ——蜀道險惡,暗含“何苦而來”之意第二部分,寫跋涉攀登之難。劍閣崢嶸而崔嵬(山勢高大險峻的樣子,一夫當關(守關,萬夫莫開。所守(把守關口的.人或匪親(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化為狼與豺。

      ——告誡西游人,劍閣為蜀之門戶,形勢險要,自然易發(fā)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猛虎長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現(xiàn)的不服從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亂者。;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后的殘酷景象。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第三部分,寫蜀地形勢的險要環(huán)境的險惡,亦即居留之難。

      4.探討詩歌主旨

      討論課后練習4:最后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時有哪些典故?這段描寫有什么意圖?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討論后明確:

      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老師講解:據(jù)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這首詩以詠嘆為基調(diào),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而戰(zhàn)禍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險給割據(jù)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

      5.本課小結與課后作業(yè)

      1小結: 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兩處用典: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

      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三種主要情感: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诒磉_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郾磉_入署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2課后作業(yè)

     、偎伎迹涸姼柽\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谠囎稣n后練習

      四、第三課時

      1.誦讀全文,然后回答課后思考題——詩歌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結合課文后的練習來思考和回答。

      學生回答以后,老師總結:

      1善用反復:由課后練習三得出,解釋略。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zhuǎn)之意。

      3夸張到極致的技巧: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夸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tǒng)統(tǒng)表現(xiàn)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guī)哀啼”等傳說的出現(xiàn),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xiàn)出了一個“難”字。

      2. 對比思考鑒賞藝術特色

      問題:《蜀道難》和《將進酒》這兩首詩都感情熱烈奔放,風格豪放飄逸,這種浪漫主義風格是如何具體體現(xiàn)出來的?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

      參考回答:《蜀道難》把想象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從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雄渾的藝術境界。詩人寄情于筆下的飛流急湍、奇峰險壑語言雄放,句式參差,把大自然,神化、歷史和現(xiàn)實融為一爐,激情奔放,氣勢雄渾而富有變化。

      《將進酒》大量運用大膽的夸張,借以表達用平常語言不足以表達的激情,造成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詩歌的開頭借助想象寫黃河從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是朝暮間事,浪漫色彩極濃。還有大量數(shù)量詞“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現(xiàn)出豪邁的詩情。

      綜合:這就是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和神話傳說的融為一體,再加上巧妙的構思,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使詩作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也有曲折,縱橫捭闔,跌宕起伏。

      附:《將進酒》原文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通過討論,使學生再次感受李詩夸張的手法,豪放飄逸的風格。

      3.給出余下的課后練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題

     、俚谝粏枺悍秩龑樱旱谝粚訑⑹鍪駠L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夸張敘述;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第二問:表現(xiàn)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诖祟}涉及點面結合的寫法和夸張的運用,也表現(xiàn)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鄞祟}涉及細節(jié)的運用和夸張寫法。

      4.課堂總結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蜀道難》這篇課文的重要方面,包括寫作背景、作者簡介、重點字詞音義、詩歌內(nèi)容主旨、篇章結構以及它的藝術特色等,其中以重點字詞句、篇章結構和藝術分析為重中之重,希望同學們在課余時間把這些內(nèi)容加以鞏固。有不懂的地方大膽提問。

      5.課后要求

      1背誦全詩;

      2擴展性閱讀選修教材上李白的其他詩歌;

      3根據(jù)上課時對于《蜀道難》和《將進酒》的討論,就其藝術特色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小短文。

      古詩《蜀道難》學案 16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二、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三、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nèi)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zhàn)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難點

      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蜀道難》的基本內(nèi)容及行文脈絡,反復誦讀,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zhàn)爭,自古這里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看課文)

      二、布置、檢查預習作業(yè)。

      1.布置預習作業(yè)。

      (1)通過回憶過去學過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

      (2)通過查閱其他資料(網(wǎng)絡、圖書等)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3)結合課下注釋和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并反復誦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

      (4)理清全文脈絡。

      2.檢查預習作業(yè)。

      (1)按課前布置的作業(yè),分小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推舉代表發(fā)言,陳述本小組作業(yè)完成情況和作業(yè)最后內(nèi)容。

      (2)教師提問,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3.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nèi)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自青年時就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年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和王昌齡齊名,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2)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像,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fā)個人懷抱的抑郁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的,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fā)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3)《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yè)經(jīng)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jù)之地,隨時有發(fā)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diào)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jù)孟《本事詩》載,賀知章于天寶初年李白入京時即見此作,驚嘆之余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chuàng)作時間不遲于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為證(見附錄),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實“君”指誰并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里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fā)生戰(zhàn)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預見。(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發(fā)。)

      (4)字詞的檢查,可采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nèi)容以課下注釋為主。

      三、閱讀訓練。

      1.朗誦詩歌使學生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

      2.全班齊讀,以充分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

      3.自讀,在進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風格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行文脈絡。

      四、整體感知。

      提問: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夸張,豐富的想象力量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jù)局面的深刻憂慮。

      提問: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么?)

      學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后教師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嘆基調(diào)的重要體現(xiàn)。統(tǒng)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后感嘆蜀地戰(zhàn)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間。

      五、布置作業(yè)。

      1.誦讀全詩,背誦第一段。

      2.閱讀全詩,弄清每句詩的含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情況。

      2.進行鑒賞式閱讀,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全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在詩中,作者寫山川自然,不是冷靜客觀的描摹刻畫,而是以奇幻的想像與極度的夸張,從表達主觀感受、強烈的反應中去顯現(xiàn)蜀道懾人心魄的奇險之勢。詩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與夸張都臨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質(zhì)的極限,基本上是超現(xiàn)實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間以詩人的感嘆、驚呼、反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驚嘆,如同樂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嘆,反復出現(xiàn)于其間,構成了強烈的節(jié)奏。這樣,這首詩便不僅充分顯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xiàn)著詩人激情的跌宕,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靈魂的飛動和廣闊的胸襟。那么,詩歌是通過哪些詩句具體表情達意的呢?我們將逐句研討。

      二、檢查背誦。

      1.指名讓個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誦中的宇音錯誤和音節(jié)錯誤(重點語句的音節(jié)和感情的變化見教參“誦讀提示”)。

      2.齊讀全文,體會感情基調(diào),為具體分析打好基礎。

      三、鑒賞、研討重點語句。

      1.布置討論題,學生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教師訂正。

      (1)開頭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確:“噫吁”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接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沖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一嘆高難行(主旨句一見)。詩的開頭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fā)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xiàn)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正是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等張本。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边@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確:這里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jīng)過這番渲染,激發(fā)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nèi)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種什么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秘莫測的地方,并產(chǎn)生一種探求的欲望。

      (3)“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闭f說此句的意象特點。

      明確: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jīng)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拔鳟斕子续B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4)“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才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于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這 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于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出來,使我們仿佛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后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仿佛看到無數(shù)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辟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贊嘆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比绾卫斫庠~句畫面?

      明確:這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時,他看見六條龍拉著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涌的急流為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shù)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6)“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贝司洳捎昧耸裁词址?

      明確:運用了夸張、擬人、反襯等手法寫出了蜀道的難行。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

      (7)“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贝司涫菑氖裁唇嵌葘懙?

      明確: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昂伪P盤”是寫山路多么曲折盤旋。“縈巖巒”就是繞著山巖轉(zhuǎn)。

      (8)“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闭f說此句的妙處。

      明確: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前一幅:“捫”,摸。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仰脅息”就是仰著頭屏住呼吸。太高了,詩人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

      a.蜀道閉塞:蠶叢魚鳧,不通人煙

      【1節(jié)小結】一嘆高難行 b.蜀道來歷:太白鳥道,五丁開路

      c.蜀道難行:捫參歷井,撫膺屏氣

      (9)詩的第二自然段以對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勸阻“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開始,到對友人的質(zhì)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結束,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tài)。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zhì)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cè)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10)“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北驹姷闹髦荚谟诒憩F(xiàn)蜀道的驚險,但第二自然段寫進“號古木”的“悲鳥”和“啼月夜”的“子規(guī)”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zhuǎn),勸朋友不要西游,因為這里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huán)境荒涼、凄清,“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險可畏。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diào)是變了,也表現(xiàn)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1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比绾卫斫狻暗颉?

      明確:使動法,使……凋謝。此處指臉色由紅潤嚇成鐵青色,夸張。主旨句二見。詩的中間則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nèi)容的作用,前一層說蜀道凄涼萬狀,后一層說蜀道極其險惡——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難以承受的。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有何不同?

      明確:連峰絕壁,距離天不滿一尺,枯松倒掛其間;激流瀑布,爭相喧鬧,砯崖轉(zhuǎn)石,聲響如雷,都會危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俺f”,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響聲,此處作動詞,沖擊。轉(zhuǎn),使?jié)L動。

      (1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揣摩著句意味。

      明確:嗟,唉,嘆惋之詞。胡為,為什么。這幾句是嘆蜀道之險,用蜀人的口吻,來勸遠方的人不要來這危險的是非之地,意味尤為深長。

      【2節(jié)小結】二嘆險可畏 a.景物凄涼:畏途巉巖,悲鳥枯木

      b.山水險惡:連峰接天,砯崖轉(zhuǎn)石

      (1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北憩F(xiàn)了詩人怎樣的政治遠見?

      明確: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可能發(fā)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著的軍閥割據(jù)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xiàn)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fā)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nèi)容!按掎汀,高大,有大石頭的山。

      (15)“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為什么詩人要在最后寫蜀地戰(zhàn)禍一段?這樣寫和詩的寓意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是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xiàn)了“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從詩的內(nèi)容看,此詩應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詩極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意在為友人此去路途的艱險而擔憂,“問君西游何時還”,人還未去卻已問歸期,詩人不忍友人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自現(xiàn)。結尾一段寫蜀地戰(zhàn)禍之烈,意在告誡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劍閣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寫劍閣之險引出蜀地戰(zhàn)禍,既是寫蜀道之難的繼續(xù),也是惜別之情的升華。去蜀難,留蜀亦難,“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樣的詩“風人之義”便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滿。

      (16)“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說說最后再點主旨句的作用。它與前兩次出現(xiàn)有何區(qū)別?

      明確:結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側(cè)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zhàn)禍之烈,又跟開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nèi)容概括無余!白舌怠保瑖@息。

      a.劍閣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節(jié)小結】三嘆戰(zhàn)禍之烈 b.險象環(huán)生:匪親居此,殺人如麻。

      c.不如還家:錦城雖好,居此危險。

      四、歸納全文的結構并板書。

      可讓學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板書明確:

      1.嘆高:一嘆蜀道之難:蜀道的來歷;蜀道的高峻【蜀道自古難行】

      2.嘆險:二灘蜀道之難:蜀道環(huán)境凄清;蜀道山水險惡【蜀道自古可畏】

      3.嘆戰(zhàn)禍之烈:三嘆蜀道之難:劍閣險要;慘象環(huán)生【勸告友人早還家】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領會全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全詩背誦。

      2.討論分析藝術特色。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檢查全詩的背誦情況。

      1.提問個別學生全篇背誦,也可個別提問后兩段的背誦,注意糾正字音和音節(jié),特別是應讀出氣勢來。

      2.全班齊讀,發(fā)現(xiàn)個別讀不熟的,或沒背下來的,再重新個別抽查,爭取讓學生全都背下來。

      二、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jù)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么突出的藝術特色,由各小組負責同學歸納學生的發(fā)言分為幾條,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師總結,明確:

      1.大膽的夸張。

      在本詩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偉奇險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寫蜀道的艱難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寫急流瀑布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寫到蜀地的歷史則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寫到人的驚恐則是“使人聽此凋朱顏!”無論是寫山寫水寫情寫事,都運用了藝術的夸張。這些夸張的藝術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質(zhì)特征,以一種高于形象原狀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嗎?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嗎?蜀道之難果真是“難于上青天”嗎?現(xiàn)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存在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藝術的夸張。現(xiàn)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形象、面貌,會在夸張這個放大鏡里,得到非常鮮明、突出和生動的表現(xiàn)。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是形象賴以表現(xiàn)的基本方法。本詩作者的想象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藝術想像,而是縱橫變幻、層出不窮、出人意外的!皰袇v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倍嗝大@人的想像!為了說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會出現(xiàn)“六龍回日”,把太陽和高山聯(lián)系了起來。有時詩人是“心游萬仞”,站立在群山之上:“連峰去天不盈尺!庇袝r他又“思接千載”,回到了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彼南胂窈龆诟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晝。他的想像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正是借助這種豐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藝術想像,詩人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最適合于表現(xiàn)蜀道山川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六龍回日、黃鶴之飛等等生活現(xiàn)象,并且把它們組織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表現(xiàn)主題,使自己的詩篇產(chǎn)生了一種神奇飛騰的氣勢。

      3.強烈的感情。

      《蜀道難》從頭到尾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一種贊嘆驚異的情緒。一開始,“噫吁,危乎高哉!”這一聲驚嘆便強烈地震撼著人心。全詩在每一段具體描繪之后,都有一些單獨抒發(fā)主觀感受情緒的句子。這些表示驚嘆的句子,因為它們都是緊接具體描繪之后的詩人的具體感受,所以能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加強了讀者對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體描繪也是在強烈的情緒之下進行的,我們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這些詩句時,會感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力量沖擊和震蕩著我們。這種感情是產(chǎn)生于詩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來。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而詩人的主觀情緒也就獲得了鮮明的形象性。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和韻腳等。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適當?shù)恼Z言形式。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體裁的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長短錯落不齊,這是為內(nèi)容所要求的。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氣勢奔放暢達,蜀道的高山險川被夸張地表現(xiàn)出來。后半部分寫到劍閣的險惡環(huán)境時,多用四字短句,跳蕩有力,驚恐的情緒在這種語言節(jié)奏中得以表現(xiàn)。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正是為表現(xiàn)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緒服務的。詩人強烈、充沛、起伏動蕩、變化多端的情緒,必須有這種縱橫崛崎的語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現(xiàn)如此豐富的內(nèi)在情緒。

      三、再聽《蜀道難》全詩配樂朗誦,體會詩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業(yè)。

      1.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第三題的第4小題,可以作為研究性課題,課下討論。

      教學總結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就在于讓學生探究“在表現(xiàn)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嘗到鑒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敢于在學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讓學生在老師的示范下,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古詩《蜀道難》學案】相關文章:

    《蜀道難》學案07-18

    《蜀道難》學案及賞析08-28

    《蜀道難》導學案01-07

    《蜀道難》的導學案07-16

    《蜀道難》 導學案08-18

    《蜀道難》導學案08-20

    李白《蜀道難》學案08-21

    《蜀道難》古詩08-28

    《蜀道難》優(yōu)秀導學案11-04